www.XINHUANET.com  2004年11月16日 14:07:26  來源:新華網
11月9日,第四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公開答辯會現場,來了一個特殊的大學生創業群體———臺灣大學生創業團隊。這也是“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舉辦5年以來,第一次邀請臺灣代表團參賽。 

陳育璉是臺灣政治大學的研究生,也是臺灣第六屆TIC100科技創新事業競賽銅獎的獲得者。在答辯會現場,他十分認真地聽著祖國大陸學生推介自己的創業專案,並不時地與自己在臺灣參賽的專案進行著比較。 

“大陸同學的專業知識很扎實,創業的激情也超乎我們的想像,而且他們在評委面前很懂得表現和推銷自己。”陳育璉說,“不過,我覺得他們有些創業構想還不夠周全,實戰性不強。” 

陳育璉舉例說,他覺得當天答辯的一支開辦調味品公司的創業團隊,與他設計的茶文化專案有不少相似之處。“他們對市場的了解有所欠缺,從一開始營銷的時候,就投入這么多資金,我覺得並不可取。”如果是換成他來做這個專案,一定會在廣告、銷售渠道上有所加強。他告訴記者,在臺灣的大學生創業競賽裏,要求參賽者必須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去了解市場,包括市場調研、開消費者座談會、產品展覽等。 

“經過這個過程我們才能知道,市場是很複雜的,並不像我們做計劃書時想像的那么簡單。”陳育璉說。 

公開答辯會結束後,本屆大賽評委之一、北京新華信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趙民表示,從總體上看來,臺灣大學生的創業專案在經驗和成熟度上,比很多大陸大學生的專案略勝一籌。“他們對市場十分了解,比如他們在演示財務報表時,分析得十分細緻,能考慮到公司第一年運營時會有虧損,而在大陸學生的財務報表中幾乎都是理想狀態,看不到任何虧損”。 

臺灣TIC100科技創新事業競賽創辦者、臺灣財團法人研華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蘇治華介紹說:“臺灣的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都是由企業主辦的,所以要求參賽大學生完全模擬企業的真實情況,按照一個真正企業的模式來運行。” 

據蘇治華介紹,他們要求大學生創業團隊在半年內做兩件事,一是至少要拜訪4名客戶,撰寫客戶報告,了解客戶需求,從而尋找市場;二是要把專案真正地商品化,也就是要求所有的參賽團隊都必須做出真正的商品,而不是紙上談兵。在此之後,學生才能最終進入決賽。在整個比賽過程中,大學生可以跨學校、跨科系自由組成創業團隊,並可以在比賽的過程中隨時選擇離開或重新組合,以求組成最佳團隊。 

臺灣交通大學博士遊瑞元是第六屆TIC100科技創新事業競賽銀獎獲得者。他告訴記者,他們的創業團隊由學技術、財務、管理、資訊等不同專業的10多名大學生組成。這個團隊也是經過多次組合,才達到一個比較理想的合作狀態。 

蘇治華介紹說,最初舉辦TIC100科技創新事業競賽,是希望能讓一部分大學生一畢業甚至在校時就“背著書包去創業”,而且也有不少公司願意投資大學生創業。但後來發現,大學生在創業方面的社會經驗還是有所欠缺的,不少公司勉強支撐兩三年後就倒閉了。 

“我們發現,幫助大學生創業,光給他錢是遠遠不夠的。創業大賽只是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教育平臺,讓他們學習如何把產品創造出來,不應該過於關注創業的結果。” 

 在蘇治華看來,從學生到一個創業者,這之間有一個缺口。大學生缺少人脈、缺乏銷售產品的經驗和規劃企業長遠發展的能力。只有把這個缺口補上之後,創業才真正具備了條件,成功率會更高。 

儘管陳育璉在TIC100競賽中獲得銅獎,但他還是表示自己畢業後會先去工作幾年,再出來創業。“我覺得創業是一種生活態度。” 

臺灣師範大學資訊工程研究生二年級的遊智皓,現在已經跟著自己的導師一起創業了。他說:“對大學生而言,創業的風險很大,在競賽中得第一名的團隊,未必是能經得起市場考驗的第一名。” 

“不過,參加過創業大賽的學生,會具備更多的創業能力和社會經驗,更容易吸引到風險投資,而且在創業過程中還能得到一些資深企業家的指導。”遊智皓說。 

談及兩岸大學生在創業方面的差異,曾六次促成海峽兩岸青年創業交流活動的蘇治華認為,大陸大學生讀書非常用功,有更多的技術創意;臺灣的大學生更開放,有更多的市場創意。 

“我覺得兩岸學生的互補性很高,如果共同合作,多增加交流,創業一定更容易成功。”蘇治華說。 (李松濤 孫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