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19 經濟日報
十年前,創業競賽還是新鮮名詞,走到今天遍地開花,從校園到產業界,爭先恐後推出創業競賽;如何從「創意」展現,真正走上「創業」舞台,甚至從一場比賽,變成一系列的創業教育,將是台灣未來十年的挑戰。

研華文教基金會一手推動,今年邁入第九屆的TiC100創新事業競賽,可謂台灣創業競賽先鋒,每年招募一群校園學子,透過競賽激發創新元素,成為國內創新教育的領導品牌。

一連舉辦四屆後,TiC100在台灣激起漣漪,近三年更是多元發展,帶動許多單位起而效法,先後納入創業競賽的概念;TiC100創辦人研華文教基金會前任執行長蘇治華,也從最初的趨勢引領者,轉型為輔導者,協助各產業導入創業競賽平台。

TiC100 台灣創業競賽先鋒

經濟部新創事業獎、青輔會飛燕計畫、大專院校學生服務業創業計畫競賽、耕莘文教基金會推動的原住民大專院校學生返鄉計畫等,都植入創業競賽的因子,也都能看到蘇治華的身影。

也有越來越多的學校舉辦各種創業競賽,儘管百花齊放,如何將創業的構想付諸執行,投入真實的商場競爭,一直是台灣創業競賽平台,難以突破的困境。

說穿了,台灣的創業競賽五光十色,卻仍停留在「創意」層次,並未真正走入「創業」階段,追根究柢,校園缺乏創業課程是一大關鍵。

蘇治華舉國外為例,美國史丹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從1970年代,就開始大力推動創業教育,尤其許多學校教授擁有豐富的企業經驗,有利創業相關課程的傳授。

美國的校園創業競賽,不只是創意發想,還要進一步落實,將創新商業化,因而吸引大量的全球創業者和投資人,贏得「矽谷夢工坊」的封號,也孕育了Google、Yahoo!等紅遍全球的企業。

反觀台灣,創業教育一片空白,直到企業登高一呼,跳出來推動創業平台,學校教育才匆忙跟進。

蘇治華回想,創辦TiC100就是想拉近產學落差,但是企業不可能直接辦課程,就從辦競賽著手,持續推動了九年,吸引愈來愈多的老師、學生參與,TiC100算是達成階段性任務了。

創業課程 回歸教育基本面

下一步,必須回到教育基本面,從創業課程著手,協助學生學習「創業」這門學問,才能突破現階段困境,也才能從創意發想、推進到創業的層次。

近幾年來,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等大專院校,認清創業教育重要性,開始將創業課程融入創業競賽,或是將創業的過程,化為不同階段的課程,例如,最初傳授創業知識、技能,接著協助撰寫計畫書,創業的成果則化成競賽。

也有越來越多學校,開辦創業課程,包括中央大學在通識教育設立創業課程、逢甲大學推動創業學分、學程班等,嘗試強化學生的創業能力。

蘇治華認為,學校的創業教育,應該逐漸往社區發展,嘗試和周邊的社區文化、商圈特性結合,還能依照各校專長,延伸到不同的創業領域,打造學校特色。

另一方面,率先推出創業競賽的產業界,也亟思轉型,從強調「創業」轉移到跨界的資源整合。

例如,TiC100競賽模式明年將有變革。今年3月上任的研華文教基金會策略長劉慶聰表示,明年起TiC100除了原有的創業競賽模式,還會新增平台,邀請各大企業丟出議題,由學生集思提案。

過去的企業競賽,強調從無到有的創業,未來強調的將是「合作」。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指出,因此,TiC100引入Web2.0共享的概念,協助企業拋出議題,也讓學生走進實務層面,站在企業的角度思考問題。

不同產業競賽平台也將邁向整合。舉辦五屆ATCC全國大專院校商業個案大賽的安通企管顧問公司,培育國際化人才、舉辦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畫的時代基金會及研華文教基金會,籌思資源整合,希望明年能摸索一套合作模式。

總而言之,台灣的創業競賽趨勢,即將展開兩大分流:一方面大專院校的創業競賽,將逐漸深入課程,回歸到教育的基本精神,加強創業課程;另一方面企業界也將回歸本業,將創業競賽視為「學習」,從中培養未來人才。

企業伯樂 從中尋找千里馬

對於學生而言,透過校園的競賽課程,可以找到創業夥伴,校外的產業競賽則能提供實務演練。不過,一旦兩者兼備後,如何邁出台灣島,躍上國際舞台,將是創業新鮮人的一大挑戰。

離開TiC100後,蘇治華轉任去年成立的國際創新創業發展協會副理事長,即著眼新創公司邁向國際化時,可能遇到諸多瓶頸,提早預作準備。

蘇治華分析,新創公司首先遇到的挑戰就是「人脈」,必須找到客源以及接續經營的人才,尤其台灣屬於小眾市場,新創公司一定要放眼國際,但是如何和國際接軌,卻是最困難的一環。

許多新創公司順利組團隊、寫計畫書、成功運作起步,但是邁入國際化階段,立刻就敗陣下來。因此,國際創新創業發展協會扮演跨國平台,先從亞洲區域開始,尋找各國的合作對象。

7月底舉辦的全球創新事業智慧獎,共有21組國際團隊來台,競賽現場也吸引許多台灣企業家,希望尋找投資標的,還有日本、蒙古、新加坡、泰國等國的18位企業與組織代表,前來簽署合作協定及尋求人才。蘇治華很期待,透過跨國的創業平台,逐漸搭起國際網絡,把台灣新創企業導向一條更有希望的道路。
 
2002-12-29 經濟日報  記者李國彥/台北報導
研華電腦所屬研華文教基金會成立五年,花費近億元、年年舉辦 TIC100 科技創新競賽,希望激發青年學子創意、鼓勵年輕學生背著書包創業,實現夢想。

五年前,研華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蘇治華受董事長劉克振指派,以1,000萬元成立基金會(今年已增至 6,000多萬元),當時劉克振只有兩個要求,一是基金會要舉辦年年都可舉辦的活動,不僅內容與眾不同,還須對青少年朋友具有教育啟發的作用,最好還能培養出許多青年科學家。

受此重任,蘇治華絞盡腦汁想出「 TIC100 科技創新競賽」,過去四年已吸引逾 1,700 位大學生或博、碩士班學生參與。以下是蘇治華訪談記要:

問:當初如何產生這項比賽的構想?

答:「 TIC100 科技創新競賽」中的 TIC 三個英文字母,是Technology Innovation Competition 的縮寫,就是強調這項競賽的主題是「科技與創新」。

我當初想,已經有許多企業在舉辦或贊助照顧公益或弱勢團體的活動,研華如果想辦一個與眾不同的活動,不如就辦比賽吧!但不是體力上的競爭,而是來一場腦力或創意方面的競賽,所以想出這項活動。

問:今年將把這項比賽推廣到大陸的各大學中去,目的何在?


答:想法來自台灣正面臨全球及兩岸的競合,以及在此競合環境中,台灣學子將如何在創新與研發中,走出屬於自己的路來?研華認為有必要增進兩岸青年創業交流的機會,讓參與這項活動的學子們能有更多分享 TIC100 經驗的機會,及互相學習雙方各自具有的優勢,及了解未來進入社會後,兩岸該如何進行合作上的分工。讓他們背著書包也能創業去,所有心中的想法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明志科技大學◎工設系邱文科系主任
3/12清晨的台北天空陰霾偶有雨絲,鋒面過境的強風數度吹倒宣傳旗幟,上午八點起站在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的入口廣場,懷著「不經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的心情迎接嘉賓,人潮從八點半起開始湧進,隨著前瞻廳座位逐漸被佔用,籌備五個月所累積的壓力,好比蒸汽鍋將氣體釋放讓壓力持續下降。本系大四張詠俊同學擔任前瞻廳的司儀,九點鐘開場即交棒給主持人李秀媛小姐,200人的會場剛好擠滿了觀眾,擔任服務工作的師生只好站在走道上參與盛會。本校包家駒校長代表執行單位開幕致詞(內容如下所示),以流利的中英文彰顯活動的國際化與本土性,精準闡述論壇的宗旨與承辦歷程,主辦單位的教育部呂木琳次長與指導單位的行政院陳其南政務委員依序致詞。
  
2008國發計畫將「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國家提升競爭力與發展性的重要政策,希望整合多元的創意產業,再創國家經濟高峰。並定今年為「創意人才培育年」,有感於文化創意產業之人才培育與經營策略創新,將是與世界創意舞台接軌的重要議題。教育部特於3月12日假公務人力發展中心,舉辦「與創意大師對話-2004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育與經營策略創新國際論壇」,由本校等單位負責執行,希望透過與創意大師的對話,汲取歐美各國的經驗,培育文化創意產業的人才,促使美麗的寶島成為亞洲創意產業的重鎮。
  
本校創辦人王永慶先生曾在『談企業管理』的文章中表達:企業經營者在於創造社會需求的滿足,而營運的過程則是管理智慧的開發,以追求良好的營運績效,而有效的企業經營又取決於管理機制的合理與精確。秉此,本校管理的各項機制都需要不斷的改善與檢討,以謀求人才培育止於至善的辦學目標。因應當前高科技競爭環境,產業人才教育不只是專業,仍有許多理論與應用等待改善與深入探討的需求。二次大戰後關鍵性創新商務與創新價值的方式有了產生巨大改變,在尤以最近十年的GDP創意成份(theconceptual content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中的改變更為顯著。本校師生抱持學習與服務的態度承辦本活動,願以追根究柢與止於至善的精神,圓滿達成教育部交付的任務。
  
為配合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教育部於92年以大學校院現有資源為基礎,區分「傳統藝術創新」、「音像數位設計」、「生活流行用品設計」及「文化創意產業經營與行銷」等主題領域,於北中南成立五個教學資源中心,以整合校際教學資源,統籌產學合作教學之交流管道,形成跨校際的人才培育聯盟,並成為文化創意產業跨部會人才培育服務平台。藉由文化創意產業教學資源中心整合服務簽約儀式(五所教學資源中心校長與經濟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辦公室陳昭義主任簽約,陳其南政務委員、呂木琳次長、經濟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施顏祥召集人、新聞局洪瓊娟副局長擔任見證人),主辦單位正式對外宣示全國藝術與設計院校教學資源及跨部會人才培育整合服務機制開始啟動。
  
「如何培育文化創意產業之人才」的綜合座談由陳其南政務委員擔任主持人,邀請Wasserman,A.、Collett, M.、Witt, K.、呂木琳次長、台北科技大學李祖添校長、雲林科技大學林聰明校長、台南藝術學院黃碧端校長、本校管理學院吳壽山院長、學術交流基金會吳靜吉執行長、法藍瓷陳立恆董事長、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蕭麗虹理事長、研華文教基金會蘇治華執行長等十三位貴賓與談,現場備有同步翻譯,如何汲取歐美的成功經驗、如何兼顧本土化與國際化、產業需要何種創意人才、學校應如何培育有創意的通才與專才、如何建置創意的產學環境等議題,在座談中雖然出現多元的觀點,主持人積極異中求同並詳加解說,與談者逐漸凝聚共識,產、官、學的聚焦將有助於創意人才培育產生事半功倍之綜效。
  
論壇邀請三位活躍於國際文化創意產業界的領導人,就文化藝術及創意設計兩個議程,發表演說。文化藝術的議程在前瞻廳舉行,主講人之一,英國利物浦艾克米藝術文化媒體公司總裁馬克.寇雷(Marc Collett, Director of Merseyside ACME Liverpool, UK),暢談英國民間與政府對於創意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另一位演講者卡斯登.威特(Karsten Witt)乃當今歐洲藝術界重量級人物,威特先生曾任DG唱片總裁、倫敦南岸藝術中心執行長、維也納音樂廳秘書、維也納交響樂團及音樂節理監事等職務。他將以其豐富的藝術工作管理者的經歷,暢談表演團體在其全球化的過程中,如何進行改造並引入所謂企業管理的策略,進行「產業」的升級。
  
創新設計的議程在貴賓廳舉行,Idea Factory Singapore的主席阿諾.華塞曼(Arnold Wasserman)的魅力吸引觀眾擠爆了會場,他闡述創新設計對二十一世紀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創意產業將如何從關照於『人』,以人為中心的角度進行創新設計發展。並分享其協助新加坡政府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協助當地企業從技術製造導向轉向以人為中心的創新策略與設計經驗。「創新策略與創意文化」的設計對談由教育部高教司何卓飛副司長擔任主持人,先由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官政能院長主講扮演引言角色,另邀請緯創資通產品發展黃柏漙副總經理、研華文教基金會蘇治華執行長、明碁電通王千睿設計總監、本校管理學院梁又照教授、本校工業設計學系邱文科主任等五位貴賓對談,創新策略的推廣教育、創意文化的普及教育、產業屬性與創意人才需求的差異、產業的經驗與年輕有創意學子的互補性等議題,產業界對教育體系愛之深、責之切,透過對話減少歧見,教育部與學術單位也積極回應,培育人才落實企業在創新策略與創意文化之殷切期許。
  
歐美先進國家已逐漸將文化藝術、創意設計、經營管理,結合在藝術與設計院、系或學程中,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隸屬管理學院,配合國內文化藝術與創意設計產業發展需要,以長庚現有資源為基礎,配合建置大學校院藝術及設計相關系所人才養成環境,加強與產業及國際間之合作與互動機制,並發揮本土化之特色,延攬國際級師資與人才,吸取國際經驗,培育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種子人才,積極參與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包家駒校長好學不倦,在國外創意大師歡迎晚宴之前,邀請明志劉祖華校長、翁一鳴研發長、吳壽山院長、樓迎統副院長、邱文科主任等人,與Wasserman,A.、Collett, M.、Witt, K.進行圓山會談,繼續吸取國際經驗,也為日後兩校與國外持續合作奠定良好基礎。歡迎晚宴另邀請蘇治華執行長、官政能院長、陳立恆董事長、蕭麗虹理事長、梁又照教授、賴維鈞秘書長、交大許尚華教授、工業局陳宏斌先生、推動辦公室紀伯穎先生、專案中心趙金鈴小姐、專案中心陳映珊小姐、吳田瑜老師、許育群老師、劉鳳娟小姐等人,除善盡地主之誼熱情招待外,也藉此嘉勉工作團隊夥伴的辛勞。
 
台視全球資訊網--TTV台視新聞
研華文教基金會舉辦了第七屆的TIC100創新創業競賽,讓在學的高等教育學子們有機會一圓創業實習的夢想,今年更吸引APEC跨國合作舉辦研習活動,將國內學生的創業競爭,擴展到與國際人才的競爭,深具意義 。

創業對剛出社會的新鮮人來說,可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工業電腦龍頭研華旗下的研華文教基金會針對當下的高等教育學生,舉辦TIC100創新創業競賽,使學生們有機會提早一步學習創業,替未來職涯做好充分規劃。這項競賽今年堂堂邁入第七個年頭,執行長蘇治華談到舉辦創業創新競賽的意義與目的-台灣的年輕創業者或年輕的學生他現在要認識了解不是只有在國內的企業,他(學生)也需要認識更多其它的會員國,或其它國家的管道,或者是其它的朋友,將來能夠幫助他(學生們)很快的國際化。

工研院長李忠熙表示,這次與APEC的合併舉辦研習活動,意義重大 這活動我們是結合中華台北的經濟實力跟經驗,希望藉由這種活動讓所有的APEC的會員參與這樣的活動,那增進所謂的年輕人跟會員體的創意,這活動能夠在亞太區域促進大家的這個商業以及工業的創意。 這次的活動不僅只是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更重要的是希望藉此競賽把台灣學生推向國際舞台。創新、創意加上國際化,是當今嚮往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亮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
 
2004/6/30  工商時報
研華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蘇治華,近來是政府各單位最為走紅的諮詢顧問,從教育部、青輔會到中小企業處等等,都希望蘇治華能夠把TIC100的發展經驗,套用到各部會的政策擬訂裡。有趣的是,連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也聽聞TIC100的魅力,在全球創業工作坊會議期間,為蘇治華另闢簡報室。
  
大學念的是輔仁大學應用數學,蘇治華民國86年進入研華,並不是為了應徵技術相關的工作,而是該公司董事長劉克振特別情商這位老朋友,放掉手邊的企管顧問工作和個人興趣的戲劇演出,全心耕耘研華文教基金會。由於兩人同樣出身產業界,又同時有稚齡小孩適逢就學階段,深感台灣的兒童教育相關問題茲事體大,有必要借重民間力量的參與,研華科技董事會已經核可的經費,剛好可以注入到該項事務的推動上。
  
就此可以了解,蘇治華最早定位研華文教基金會在「教育志工」的角色,而且是從小學開始。爾後,劉克振基於企業互補的考量,希望從大專院校延攬不同領域的年輕人才,但他也僅止於「萌生想法」,頭腦裡沒有執行的方法。於焉,蘇治華抱著未成形的構想,從北到南向各校敲門。
  
就像企業營運般的講求,蘇治華先進行市場調查,然後親自接觸「潛在客戶」-各大專院校的教授群,意在把「原始創意的生命力」、「營造團隊的整合力」等新概念行銷出去,當市場端的學校有了需求反應,蘇治華帶著基金會同事深入各校上課,做起「教育消費者」的奠基工作,經過多次的激盪與回饋,TIC100的雛型隨之浮現,在各校師生的積極參與下,成為近年來人氣最為聚集的創業競賽。
  
這7年多來,劉克振展現充份授權,讓蘇治華擁有一片揮灑的空間,但是劉克振偶爾也會挑戰蘇治華的規劃和作法,例如要求控制報名TIC學員的人數,「動輒上千人的連日活動,企業哪來資源無限支援?」;蘇治華立即辯駁,「教育工程首要在於普及」,任何可以披澤的對象都有權利納入改善的體系。兩人對於這類的爭辯,間接激發蘇治華報考EMBA的動力。
  
暑假來臨前,蘇治華很高興兩年來規定的學分都修完了,準備進入學位論文的撰寫,他有信心能把企管經理人到社會公益者的成長歷程,以秩序化的知識整理成個案,供多數企業參考、學習。
 
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 徐湘宜
「掌握脈動預見2020─2005教育基金會年會高峰論壇」,由教育部邀請東元科技、中國童子軍、研華、海棠、耕莘、富邦慈善等六家基金會共同策劃,於11月23日假台北世界貿易中心聯誼社33樓國譽廳舉行,在跨越2006年之際,邀請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執行長(WBCSD)Björn Stigson、中央研究院曾志朗副院長、總統府國策顧問蕭新煌教授、世正開發黃台陽總經理、公共電視陳春山董事長、研華文教基金會蘇治華執行長等國內外各界先進,以論壇的方式一起來認識「跨越21世紀的台灣」,並探討台灣「預見2020」─掌握脈動‧運籌未來的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思維,透過國際非營利事業工作者的國際經驗及視野,增進社會大眾及國內非營利事業工作者對全球社會趨勢脈動的了解及掌握並吸收國際經驗,以提升國內因應社會問題及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的專業能力及視野。

永續發展的概念

主持人蕭新煌教授表示,永續發展的概念首先於1980年《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中所提出的。1990年轉成一個政策導向的概念,這是世界未來發展的方向,永續發展並非反對發展,而是以祈求更好、永續、平等的發展,台灣同時也需要如此的發展方向。

永續發展不能拘泥於觀念,必須落實到國家政策,同時與企業界達成共識。不只是政府,所有的公民社會、企業界都要有決心去達到的目標;永續發展在過去二十五年是眾所周知的觀念,未來的二十五年、五十年,永續發展是一個全方位的心態思維,包括了企業運作方式的改變、日常生活的改變等。

企業的社會契約

Mr. Stigson在『廿一世紀永續發展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演講中提到,永續發展的觀念影響了企業的發展與生存。當今社會的運作是受到永續發展的限制,比如說能源、二氧化碳,政府希望企業界有一個社會契約的責任,以有形或無形的方法對企業社會責任提出要求。以永續發展的角度而言,企業界可以運作的空間可分為三方向來探討:第一是企業要思考營運模式是否能夠符合要求,以及長期投資的考量。第二則是有感消費者的影響趨於重要,消費者重視企業在永續發展議題的表現。第三的影響是在企業整個市值的部份。

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的任務是引導企業邁向永續經營,協助企業創新與成長,協會有五個目標,提供領導、建立政策、提供企業諮詢、提供最佳的實例、永續的經濟發展。

教育的重要性
    
中研院曾志朗副院長從三十萬年前人類的一個意外談起,並說明教育對永續發展的重要性。每一個人都能受教育,對不同的文化及區域要有平等的教育權,沒有教育,人們不可能瞭解永續發展,有了知識,才可以對災害預防,透過教育,才能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台灣有六百五十多個教育基金會,應該要團結整合,如果教育基金會不動起來,教改將不會成功,在永續發展上也是相同的,我們需要動員所有的資源、學校及老師,讓學生在成長中就能夠體會及了解永續發展的意義。

世正開發黃台陽總經理從一個公司的研發部門或是政府組織出資成立基金會的角度探討,科技對永續發展的意義,特別是在能源、運輸及建材的部份,乾淨的能源,如社區、學校太陽能的使用…等許多的能源,也需要科學家透過社會思考及科學研究來整合,這些都是科學在永續發展方面可以提供的貢獻。 

永續發展的社會

研華文教基金會蘇治華執行長提出,企業界的觀念必須改變,過去雇主把員工當作生產機器的觀念,必須改變為把員工當「人」來對待,否則企業無法保留好的人才。公共電視陳春山董事長認為非營利組織是社會重要的一份子,必須要跟企業一起合作,永續的社會是相互合作、彼此監督,唯有如此,台灣才能有未來。

以全球角度而言,未來2020年甚至2035年,國家的權力將越來越小,非營利組織反而會越來越大,今天任何國際環保議題如果沒有綠色和平組織的參與,無論是場內或場外一定是舉辦不成的,所以基金會的力量會越來越大,未來全世界秩序的決定者不會是美國,也不是聯合國,而是共同參與的Global Governance,非營利組織千萬不要小看自己,使命的力量將增加,我們期待非營利機構發揮更大的力量。

透明化互信社會
Mr. Stigson在總結中提出,永續發展要建立在公部門與私部門的合作,如果政府、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在永續發展的議題上無法共同努力則問題將無法解決。永續發展協會在一開始進行的工作是企業的透明化,從現在的公民社會的觀點來看,真正要透明化,不只是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更要透明化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尤其是對經費來源與活動透明化,雙方建立更深的互信基礎。

感謝各位與會及主辦單位,像今天的論壇與對話模式是很好且具有意義,希望未來能夠繼續這樣的對話並很快再見面!
 
Seednwt新聞室
在電子化時代來臨之時,為協助國內非營利組織(NPO)建立屬於自己的網站,即早進入e化的相關建置工作,由行政院青輔會、研華基金會、台灣微軟公司、友訊科技及數位聯合電信等共同推動的eNPO計劃正式啟動。本計劃的運作主要是透過各地區青年志工中心培育青年資訊志工,進而協助非營利組織建置網站,讓非營利組織及早擺脫「高人力成本—低活動成效」的管理困境,並且朝向電子化經營管理的新目標邁進。 

Seednet總經理程嘉君表示,身為資訊服務產業當中的一個角色,讓「e化」成為全面性社會需求,該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在這個合作專案中,期藉由一點拋磚引玉的力量,讓資訊志工發動起種子效應,持續帶動資訊服務產業的發展。Seednet也很樂意在其中扮演一部份推動者的角色。因而Seednet慨然提供頻寬充裕、網管系統完善的IDC機房讓eNPO主機進駐,使之享有24小時全年無休的專業機房管理服務。對於參與本專案的非營利機構,Seednet均免費提供一年期的512K/64K ADSL,全國青年志工中心則享有免費的雙向512K ADSL。對於運籌帷幄的eNPO技術研發中心,則提供高速的T1/384K ADSL。 

研華基金會執行長蘇治華表示,青年資訊志工只是志工台灣的初步願景,希望eNPO計劃能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藉由台灣在資訊產業世界級的資源與能量,及台灣充沛的青年網站人才來帶動公益第三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契機,讓台灣成為社會公益科技服務的輸出國。蘇治華指出,今年特別邀請到台灣微軟、友訊科技及數位聯合電信等科技公司共同加入合辦的行列,同時贊助軟硬體及頻寬等網站建置設施,預計將可為更多NPO組織培養出青年資訊志工來建置網站並持續支持這些NPO組織發展電子化工作。 

青輔會主委林芳玫指出,台灣的非營利組織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但是隨著網路的普及,電子化則是未來的趨勢,產業需要電子化才有競爭力,非營利組織更需要電子化才能在未來求生存。有鑑於目前台灣非營利組織由於財力及資訊人才的不足,電子化的程度並不普遍,因此青輔會在2001年推動協助非營利組織設置網站計劃,在2002年進一步推展青年資訊志工方案,就是希望能利用目前台灣各地優秀的資訊青年,與社會服務進行媒合,建構青年資訊志工,用來協助NPO、社區、學校及青輔會推動資訊相關工作。林芳玫同時指出,由研華基金會負責,在2001年已訓練了五個梯次,協助30個非營利組織開始設立網站,對於各非營利組織資訊化的建置已有初步的架構。 

eNPO計劃是研華基金會將成立4年來資訊化的初步成果正式分享給國內相關非營利組織計劃的第一步,在1998~2001年研華基金會建置全國大專院校
www.tic100.org.tw的科技創新競賽網站,成功地經過三屆的運作驗證後,能夠協助全國62所大專學生在網站上以低耗損、高效率的方式自由地運作各種活動的訊息、報名、討論、報表、文件、組隊等非營利組織e化服務基本功能。基於對非營利組織運作環境的了解,希望能將這樣的經驗與技術傳遞給所有準備進入e化階段的NPO夥伴們,在e化後能逐漸將心力放在更多的提昇策略與服務的行動上。 

曾經參與研華基金會TIC100科技創新競賽活動,在其中擔任過指導業師的Seednet總經理程嘉君,相當讚賞在活動中年輕人所激發出來的創意及活力。一向重視人才培育的程嘉君,認為人才是引領企業向前邁進,帶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元素。因而對於研華基金會培育資訊人才、協助非營利組織設置網站的計劃給予相當的肯定與支持,且既然本身屬於服務業,Seednet很樂意發揮自己的服務精神,貢獻一份力量。 
  
「公益團體在台灣各個角落默默耕耘,給予許多弱勢族群最直接的關懷照顧。」台灣微軟公司總經理邱麗孟表示,「正當資訊化的潮流在世界各地展開之際,組織精簡、人力有限的公益團體比一般企業或個人更需要倚賴資訊化升級,來提升服務品質及工作效率。自2000年起,台灣微軟連續二年發起「科技讓愛更有力量」活動,捐贈82家公益團體電腦軟硬體設備,培訓超過200名資訊志工,協助公益團體建構資訊科技基礎架構(infrastructure),今年更期盼藉由eNPO計畫,將產業電子化的know-how導入非營利組織中,讓公益團體的服務觸角透過資訊科技延伸至每個角落,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友訊科技總經理梁克勇表示,「『友訊科技慈善基金會』早已在台灣各貧窮、落後地區耕耘多年,以具體的行動、資源來援助弱勢團體。此次受行政院青輔會及研華文教基金會的邀約,協助非營利組織(NPO)建置網站,落實資訊有效的傳遞到最需要的人手中,而資訊的傳輸正是友訊科技所擅長並多年來深耕的一環,更是友訊科技企業使命(Building Networks for People)的初衷。友訊科技榮幸的參與eNPO計劃,更期待能夠發揮槓桿作用,為無數個公益團體帶來契機。我們也正努力的建構-在每個"﹒com "的背後,都可以看見D-Link。 
  
蘇治華強調,推動eNPO的計畫是一份龐大而長遠的計畫,並不是光靠單一政府單位與少數企業支持就可以完成的使命,為讓台灣的非營利組織未來能更具競爭力,他同時希望國內產業界能共襄盛舉,共同加入eNPO計畫的推動,一起為志工台灣的願景而努力。 
  
研華基金會將於網站上開放登記,讓有意參加青年資訊志工、資訊志工講師及非營利組織網站建置者,可直接在網路上報名。網址:
http://www.tic100.org.tw
 
www.XINHUANET.com  2004年11月16日 14:07:26  來源:新華網
11月9日,第四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公開答辯會現場,來了一個特殊的大學生創業群體———臺灣大學生創業團隊。這也是“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舉辦5年以來,第一次邀請臺灣代表團參賽。 

陳育璉是臺灣政治大學的研究生,也是臺灣第六屆TIC100科技創新事業競賽銅獎的獲得者。在答辯會現場,他十分認真地聽著祖國大陸學生推介自己的創業專案,並不時地與自己在臺灣參賽的專案進行著比較。 

“大陸同學的專業知識很扎實,創業的激情也超乎我們的想像,而且他們在評委面前很懂得表現和推銷自己。”陳育璉說,“不過,我覺得他們有些創業構想還不夠周全,實戰性不強。” 

陳育璉舉例說,他覺得當天答辯的一支開辦調味品公司的創業團隊,與他設計的茶文化專案有不少相似之處。“他們對市場的了解有所欠缺,從一開始營銷的時候,就投入這么多資金,我覺得並不可取。”如果是換成他來做這個專案,一定會在廣告、銷售渠道上有所加強。他告訴記者,在臺灣的大學生創業競賽裏,要求參賽者必須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去了解市場,包括市場調研、開消費者座談會、產品展覽等。 

“經過這個過程我們才能知道,市場是很複雜的,並不像我們做計劃書時想像的那么簡單。”陳育璉說。 

公開答辯會結束後,本屆大賽評委之一、北京新華信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趙民表示,從總體上看來,臺灣大學生的創業專案在經驗和成熟度上,比很多大陸大學生的專案略勝一籌。“他們對市場十分了解,比如他們在演示財務報表時,分析得十分細緻,能考慮到公司第一年運營時會有虧損,而在大陸學生的財務報表中幾乎都是理想狀態,看不到任何虧損”。 

臺灣TIC100科技創新事業競賽創辦者、臺灣財團法人研華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蘇治華介紹說:“臺灣的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都是由企業主辦的,所以要求參賽大學生完全模擬企業的真實情況,按照一個真正企業的模式來運行。” 

據蘇治華介紹,他們要求大學生創業團隊在半年內做兩件事,一是至少要拜訪4名客戶,撰寫客戶報告,了解客戶需求,從而尋找市場;二是要把專案真正地商品化,也就是要求所有的參賽團隊都必須做出真正的商品,而不是紙上談兵。在此之後,學生才能最終進入決賽。在整個比賽過程中,大學生可以跨學校、跨科系自由組成創業團隊,並可以在比賽的過程中隨時選擇離開或重新組合,以求組成最佳團隊。 

臺灣交通大學博士遊瑞元是第六屆TIC100科技創新事業競賽銀獎獲得者。他告訴記者,他們的創業團隊由學技術、財務、管理、資訊等不同專業的10多名大學生組成。這個團隊也是經過多次組合,才達到一個比較理想的合作狀態。 

蘇治華介紹說,最初舉辦TIC100科技創新事業競賽,是希望能讓一部分大學生一畢業甚至在校時就“背著書包去創業”,而且也有不少公司願意投資大學生創業。但後來發現,大學生在創業方面的社會經驗還是有所欠缺的,不少公司勉強支撐兩三年後就倒閉了。 

“我們發現,幫助大學生創業,光給他錢是遠遠不夠的。創業大賽只是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教育平臺,讓他們學習如何把產品創造出來,不應該過於關注創業的結果。” 

 在蘇治華看來,從學生到一個創業者,這之間有一個缺口。大學生缺少人脈、缺乏銷售產品的經驗和規劃企業長遠發展的能力。只有把這個缺口補上之後,創業才真正具備了條件,成功率會更高。 

儘管陳育璉在TIC100競賽中獲得銅獎,但他還是表示自己畢業後會先去工作幾年,再出來創業。“我覺得創業是一種生活態度。” 

臺灣師範大學資訊工程研究生二年級的遊智皓,現在已經跟著自己的導師一起創業了。他說:“對大學生而言,創業的風險很大,在競賽中得第一名的團隊,未必是能經得起市場考驗的第一名。” 

“不過,參加過創業大賽的學生,會具備更多的創業能力和社會經驗,更容易吸引到風險投資,而且在創業過程中還能得到一些資深企業家的指導。”遊智皓說。 

談及兩岸大學生在創業方面的差異,曾六次促成海峽兩岸青年創業交流活動的蘇治華認為,大陸大學生讀書非常用功,有更多的技術創意;臺灣的大學生更開放,有更多的市場創意。 

“我覺得兩岸學生的互補性很高,如果共同合作,多增加交流,創業一定更容易成功。”蘇治華說。 (李松濤 孫曄)

搶人大作戰

2/10/2013

 
2000年4月 CHEERS雜誌  文/盧智芳
一群理著平頭的阿兵哥在五星級大飯店裡面試,突兀嗎?一點也不。他們可都是半導體龍頭老大台積電要爭取的人才。

三月的第一個星期天,台北遠東飯店就出現這樣的場景。台積電今年別出心裁,把徵才面談拉到五星級大飯店舉行。不但分北、中、南三區,還跨過台灣海峽,遠赴戰地金門。企業競爭人才,激烈程度早就不下於商場。阿兵哥四月才退伍,台積電可等不及。「我們要講求速度,」台積電人力資源經理張中堅的語氣像在分析產業:「搶先一步,他們一退伍就能來上班。」

選在五星級飯店是噱頭,重點卻是背後價值觀的轉變。即使盛名如台積電,也不能高高在上,等人才「願者上鉤」。為了把人才當成客戶、考慮他們的需求,台積電這次不惜動員四十多人,相關主管都到現場,當場決定任用。

為什麼台積電要大費周章?

因為台積電提前嗅到人才爭奪戰火一觸即發的氣息。絕非危言聳聽,這是場全面性的戰爭,足以決斷企業的生死。

人才爭奪戰全面爆發

跨國研究機構麥肯錫公司花了一整年時間,調查七十七家企業、六千位主管,得到這個結論:未來二十年,企業最匱乏的資源,不是資本,不是土地,甚至不是技術,而是高素質的腦力,與最優秀的人才。

當競爭走向全球化、資金流動無國界、技術世代不斷更替,傳統的生產要素,再也不能限制企業發展時,什麼才是企業致勝的根本關鍵?是「人」,而且是「一群」創意源源不絕、視野開拓的成熟人才。

網際網路引爆新經濟,這種需求更加迫切:因為連好點子的壽命都愈來愈短,再新的策略,一出現很快就被模仿。只有人才才能落實策略,優秀團隊更是架高競爭障礙的核心。

過去衡量企業價值的指標,像是歷史績效、資產,全都被顛覆了。「只有人能make the difference,」專研高科技創投的美商中經合集團副董事長黃齊元說。他決定要不要投資一家公司,第一件事就是看人。

問題是:優秀人才供不應求。

從總體面,麥肯錫提出美國的人口統計數據:十五年內,美國三十五到四十五歲間的人口比率會比目前低一五%,但是經濟成長持續進行,估計腦力需求增加二五%。一來一往加大差距,造成標準的賣方市場。

台灣雖無類似的預測,但微觀來看,個人對企業的忠誠度的確愈來愈低,挖角、跳槽稀鬆平常。

看看最近一年離職的員工,是不是集中在三十到四十歲,年資三到五年?他們是工作能力最成熟、待人接物最練達的一群,而你卻在這時失去他們。

尤其透過網路,資訊變得即時、透明,個人的選擇更多了:「你可以向全世界應徵工作,」保聖那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許書揚形容。

凡此種種,都印證著麥肯錫公司的大膽預言:一場全球企業搶人的無聲大戰,即將開打。

搶人先從找人開始

你的公司準備迎戰了嗎﹖

在麥肯錫的調查裡,高達七成五的企業意識到自己人力資產不足,但是真正採取行動改善的卻不到兩成。

如果你屬於那沈睡中的大多數,就註定成為未來的輸家。

要打贏這場仗,企業要用想像力,出奇制勝。除了比薪資與福利,還要比創意、比快。否則,這次台積電徵才也不必絞盡腦汁,勞師動眾。「物質條件有極限,再多就沒用了,」張中堅有深刻的體會。

企業搶人,各憑擅場。台積電從服役中的阿兵哥身上下手,有些公司則直接瞄準校園裡的莘莘學子。

生產工業電腦的研華電腦最近打算轉投資,成立一家新公司。有趣的是,經營團隊全來自交大電機所的一間實驗室。研華怎麼找到這批生力軍?校園徵才?落伍了。研華用「科技創意大賽」搜尋潛力新星。

這項比賽今年已經進入第二屆,有四十一組學生隊伍參賽。「三天裡竟然一口氣看見這麼多創意,」負責規劃執行的研華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蘇治華忍不住驚嘆。研華轉投資的對象,正是去年的冠軍隊伍。

談創意,研華的做法也饒富創意。他們找的不但是新鮮人,還運用企業的力量,幫新鮮人實現腦袋中的新鮮點子。

研華更不只當靜態的評審。以今年來說,研華就出動了五十個十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主管,到各個隊伍當「業師」加入競賽。學生的想法天馬行空,難免不切實際;企業人的思考則常囿於窠臼。兩邊相互激盪,都受到很大的刺激。

對研華,這是一舉兩得。不但更早網羅到優秀人才,「連老員工心裡埋藏的創意也重新萌芽,」蘇治華說。

因為回響熱烈,蘇治華打算更進一步,再募集一億元學生育成基金,長期投資學生創業。「育成當然有成功,也有失敗,」蘇治華哈哈一笑:「成功,我們就有股份了。」

同樣主打學子,惠普科技今年要辦第一屆「資訊家電設計大賽」。公關經理劉露霞不諱言,不長期在校園打知名度不行。尤其新總裁上任,全球惠普都更講求唯才是用。「有些主管都得從競爭對手挖角了,」她形容戰況激烈的程度。

資料庫霸主甲骨文的做法更酷。甲骨文甚至在內部設計了一套制度,鼓勵主管引薦能力與自己相當,甚至更好的人才。如果主管想升遷,就得先看看是否找得到人接替原來的位子。

就在企業求才若渴的同時,看待人才的方式也在轉變。戴爾電腦的用人哲學就是:「如果你只在特定領域尋才,那永遠找不到足夠的人。」

戴爾有位全球運籌主管就來自洋芋片公司?因為他每天負責製造與運送四千萬袋洋芋片,這可是戴爾非常需要的管理經驗。

美林水星取才的獨特之道

企業用新的眼光解讀人才特質,不只在科技界,也在金融界發生。美林水星資產管理集團的取才方式,就是個好例子。

去年被美林集團併入旗下之前,水星資產管理公司在一九九五及一九九八年兩度被英國金融界推崇為「最值得加入的金融機構」。但水星的取才標準並非成績頂尖、金融背景最強,而是適性、能與團隊合作的成熟人才。

譬如要進入水星,你得先做個筆跡測驗?由一家美國專業顧問公司從筆跡中分析個性。這個方法用了四、五十年,「還滿準的,」美林水星資產管理集團台灣辦事處代表王翔昇笑著說。

王翔昇進美林水星前,就先後面試了十次,見遍了未來工作相關主管,確定彼此能合作愉快。

水星內部還流傳一個有趣的故事。現任韓國辦事處首席代表李哲張(譯音)面試時,回答來水星的理由竟是:「想學好英文。」公司看好他的潛力,不但破格錄用,還讓他在正式工作前,有段時間好好學英文。

在倫敦,水星總部辦公室一望無際,以小組為單位,完全沒有任何隔間。王翔昇第一次見到直屬上司也只有一個小小座位,驚訝不已。

這些都說明水星撇開金融界傳統的用人準則與決斷方式,所以能吸引各路英雄好漢。水星的基金管理人各種背景都有,譬如,水星掌管亞太區行銷業務的常務董事服山清一,專長領域就是民族音樂。

在講求集思廣益,投資組合都用團隊管理的水星文化下,成員經歷多元,不像一般金融機構清一色專業背景,「的確經常得到意外的結論,」王翔昇說。

水星的績效好不好呢?它的資產組合就跟它的人力組合一樣精彩?至九八年為止,水星曾連續三年得到標準普爾公司評價為「表現最好的法人資產管理機構」。

美林水星的經驗同時也說出:企業竭盡心思搶人、用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基本面?有能夠留人的企業文化。只有人才長久留用,企業才可能在競賽中勝出。

關鍵的最終戰役

塑造一個讓創意人才歡喜工作、熱情奉獻的環境,才是這場人才爭奪戰的最終關鍵戰役。

蘇治華分析,東方企業習慣發展「要求性」的組織,要求員工順從。久了,組織反而變成員工空間與創意的殺手。研華決定轉投資成立新公司,而不是納進組織內,考慮就在這裡。

在大小企業角力爭奪人才的過程中,這反而成為年輕公司的優勢?自由不拘束的企業氛圍,變成他們最大的本錢。

愈來愈多中階主管從大企業跳進小公司,除了產業前景與個人生涯的考量,企業文化也是誘因。從台積電跳到資訊人擔任財務長的鄭鈞元,談到自己的心路歷程時,就忍不住說:「我在這裡覺得自己很年輕。」

企業要怎麼因應這場關鍵的最終戰役?

人資部門站在戰場最前線,首當其衝,要先調整角色。張中堅認為:對內,應該把自己定位成員工的客服中心;對外,則是主動出擊,成為獵取人才的崗哨。

張中堅就把台積電的人力資源部切割出研發與行銷兩種功能。研發,是設計公司的整體環境;行銷,是照顧個別員工的需求。過去人力資源只處理人事行政的角色完全改變:「我們也要提供整合性解決方案,」套用資訊業術語,張中堅開玩笑卻認真地說。

簡單歸納先前麥肯錫報告的研究結論,企業想讓自己對人才更有吸引力,有四種訴求:

  • 與贏家同行,用高手吸引更多的高手。
  • 高風險伴隨高報酬的刺激。
  • 來點像要拯救世界的偉大願景。
  • 彈性自由的生活文化。
從這四項原則出發,企業可以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戰術,在這場人才大戰中求勝。

烽煙已經燃起,你必須體會:如果在爭奪人才上,你不能打敗競爭對手,那在其他戰場也一樣。

所以別再遲疑,趕快擬定你的作戰計畫吧!
 
AIESEC台灣總會 網路新聞報導
AIESEC於2006年1月24日上午舉辦「企業領袖談企業責任」論壇,邀請天下雜誌總經理劉慶聰先生擔任主持人,並請到花旗集團台灣區企業金融部副董事長吳均龐先生、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執行長薛明玲先生與研華基金會執行長蘇治華先生三位與談人,來和與會的大學青年分享他們的領導理念與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實例。

天下雜誌劉總經理在一開始,向大家介紹企業社會責任的起源、內涵、意義、目前在世界各地落實的狀況、以及衡量企業社會責任的各個指標,勾勒出企業社會責任的清楚輪廓,將其發展脈絡和重點概念一一點出。劉總經理並勉勵青年們要多充實自我、多看書,並強調教育的重要,因為有能力才能負企業責任,並期許於日後成為創造資源的人。

接著花旗集團吳副董事長介紹Ivan Boesky的例子。Ivan Boesky為1980年代在華爾街叱吒風雲的知名人物,藉由在企業宣告併購前大量購買該公司股票來牟取大量獲利,他的財富曾高達二億美金,其名言是「貪婪是健康的」(Greed is healthy),但最後卻因內線交易罪,而失去全部事業,並終身不得從事股票交易。點出企業在營利時,除了獲利外,也必須秉持誠信合法的重要性。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薛執行長提到身為會計師最重要三個原則:正直、公正客觀和不可妥協的獨立性,唯有滿足這三個原則,才能建立會計師的誠信與專業。另外,資誠為讓員工了解企業社會責任,特別設計一套線上學習系統,從執行長到一般人員皆要求每年須花一定的時間學習,藉由情境式地問答來灌輸員工企業社會責任的觀念。除了內部員工教育外,資誠平日也提供贊助和協助慈善團體的會計業務,以實際的行動落實企業社會責任。

研華基金會蘇執行長指出未來企業遇到的障礙會是教育作得太少,因為企業責任不是認同就夠了,更要讓人才年輕時即能接觸到這樣的經驗,將來在他們成為領導人時,才會更願意去體現企業責任。因此,在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的執行上,應從小就開始教育企業責任的觀念。蘇執行長並鼓勵青年要跳出框架思考。

這場AIESEC台灣總會為十四所大學會員舉辦的論壇,設計的理念便是為了培育組織人才成為具備企業社會責任的未來領導者,期
許他們在未來能夠持續將正面影響力發揮到社會上。現場實際參與的青年共有三百五十多位,台下聽眾對台上各企業領導人真切的經驗分享以及他們熱忱的回饋心都印象深刻。對於在大學時期就有這樣的機會,能和企業領導人互動與了解企業如何實踐企業責任,聽眾也以熱烈的掌聲和提問表現出他們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