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創業家

2/10/2013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96年度全國大專校院
職涯發展工作研討會專題演講實錄
演講者:GlobalTiC國際創新創業發展協會
 蘇副理事長治華  日  期:2007年1月30日
大家早,我剛剛和各位一起聽了上一場十分精彩的就業力演講後,覺得學到很多。下面這一場,將由我延續上一個主題跟各位報告青年創業力。這個領域的工作,我因為創辦TiC100創新事業競賽及GlobalTiC國際創新創業發展協會,有機會跟全國青年在第一線共同耕耘了十年的創業教育歲月。透過今天這場專題演講,希望能跟各位一起分享其中的奧妙與覺察。

首先,我要對就業力與創業力之間的差異作一個比較清晰的詮釋。根據理論與實務上的應證,我要用一句話來代表創業力的涵義,即「創業力就是就業力的最高表現」。台灣在創業的能量上,過去二十年來在全世界的表現都令人引以為傲。但是對具有創業精神之創業家的解釋,仍然十分模糊,因而對「誰能成為創業家?」與「未來如何能成為成功的創業家?」仍有不正確的解讀。

老闆與創業家之間最大差異的關鍵為—老闆僅是開設一家以賺錢為目的公司,但並未有創新的成份在內,而創業家的事業是透過持續創新的行為而形成。創新的意義為何呢?創新代表的是在事業經營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克服各種障礙,進而開創出新產品、新服務、新市場、新程序或新經營模式。過去因為缺乏培養創業家的教育機制,使得創業家們並不清楚透過什麼樣的方法才能創業成功,僅能透經驗的累積及不斷地嘗試來突破瓶頸。因此很多人認為創業成功者必定擁有與眾不同的人格特質,更有許多學術研究,試圖透過人格分析模式來探討成功創業家的人格典型。

然而,根據我多年來觀察許多成功創業家的早期發展過程,以及從事青年創業教育與育成的長期經驗,我要為各位打破這個迷思,事實上,成功創業家們的人格特質各有不同,他們成功的共同關鍵是來自於在創業過程當中,經過挫折與歷練後所學到的成熟的創業心智與行為模式。心智與行為模式與人格特質不一樣,大部分的人皆可以透過適當的創業教育和演練,培養出十分優秀的創業的態度與能力。

一般人對於創業家的概念還有另外一個迷思,就是只有開設新公司的人才能被稱為創業家。事實上,開設一家具有創新精神的新創公司的人,可被稱為外部創業家(Extra-Entrepreneur)。但一個具備創業家精神的人,即使沒有開設新創公司,也能夠在既有的企業或組織內,實踐具有創業家精神的智慧與行為,這樣的人可稱為內部創業家(Intra-Entrepreneur)。

在英文裡面,Talent指的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心智潛能,使我們可透過適當的方法,經由不斷地學習與演練,發展出優秀的智慧與能力。Entrepreneur代表的是具備持續創新行為的創業家。我認為未來的成功創業家,必須同時具備智慧、能力與行為,才能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脫穎而出。因此我將這兩個字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個新的英文名詞: “Talentrepreneur”。中文可稱為”智慧型創業家”。

這就是為何我提出「創業力就是就業力最高表現」的真義,因為每一個人都可以透過創業教育的學習與演練,在企業內或外,成為一個智慧型創業家。

如何分辨智慧型創業家與非智慧型創業家,其最大的差別便在於智慧型創業家是知道如何創造未來所需資源的人,非智慧型創業家僅能參與既有的資源的分配。智慧型創業家知道如何創造出充滿機會的藍圖,也因此將成為下一個世代的領導者。

十分感激青輔會鄭主委麗君邀請我擔任全國青年人力資源發展會議的引言人及2007年青年就業促進方案中,創業力指標與策略的草擬者。在這個深具挑戰性的任務中,經與多位學者專家的請益與討論後,我透過想像一個從現在到未來的時空舞台,模擬一位青年學子從大學入學、就業、最後成為一個智慧型創業家的歷程,將其濃縮為一個具體視覺化的圖像(Large Picture Map)。在此我將把此圖像所呈現出的核心策略思考內涵,與各位分享與請益。

從創業發展模式的觀點出發,為克服創業所必須面對的挑戰,一個智慧型創業家所需要學習與演練的基本智慧與能力大抵可分類為四個項目,這亦是我創辦的TiC100創新事業競賽中,參賽學生所必須達成的四個學習與演練的階段目標,分述如下:
1.如何大量發展與眾不同的創意,並尋找出可能的創新機會。
2.如何將創新機會發展為事業計劃書,並說服優秀的人才投入創業行列。
3.如何透過決策與風險控管來克服障礙並運用有限的資源來創造出有價值的競爭優勢。
4.如何持續尋找新的產品與市場機會,以追求創新事業下一階段的成長。

為了培養上述的智慧與能力,青年學子應該從進入大學起,便接受符合創業力培育模式的學習與演練歷程。首先,當青年學生踏入大學校園時,學校所提供的通識教育,便有助於讓他們能夠藉由多元領域的知識吸收與實際體驗,以瞭解各領域之間的關聯性,並培養知識融通的能力,進而累積發展大量與眾不同創意的靈感來源。一個人之所以創意貧乏,多半是由於長期侷限於狹小窗口的思考領域中,無法激發出跨領域的關聯創意。例如不曾修習或體驗過藝術相關課程的理工背景學生,極有可能無法瞭解透過藝術可以增加商品在美感與設計上的創意。反之,不曾修習或體驗理工相關課程的藝術背景學生,亦可能無法瞭解科技工具可為藝術創意帶來更高的表現價值。一個商管背景學生若不曾修習生物科學的相關課程,無法深刻瞭解為何達爾文的生態進化論可以成為世界級創業型企業經營模式的最佳理論架構。反之,不曾修習過商管知識的生物科學背景學生,即使專精於人類心智構成的基因組合,亦無從理解心智模式的改變已經成為創業家在智慧與行為提升的關鍵源頭。

學校常有提供學生專題研究的機會,然而通常僅限於單一科系的學生參與,僅止於該領域的深入探索,其與創業競賽最大的差異,便在於創業競賽的參賽團隊往往是由跨系所、跨學院的學生組成,因此可在跨領域的互動當中,從大量的創意當中選擇出較具可行性的創新構想,並透過競賽中企業業師的參與討論與評析,以更具實戰經驗的觀點,篩選、考驗出真正具市場交易價值的創新機會。

『創業智慧一:創意與創新猶如園藝家進行『抽枝與剪枝』的過程,在一株樹上增加的樹枝(大量的創意)夠多,並且聰明的修剪枯枝(創新機會的嚴格選擇),那麼這株樹極有機會在持續變化的環境中枝榮葉茂。』(詹姆斯・克林斯) 

校園中對產學合作較有興趣的老師,常會引進產學合作的專案計劃,這些計劃會涵蓋技術、市場、財務與人力的目標管理,因此能提供參與學生接觸不同領域實務知識的整合經驗,並建構三項重要的基礎能力,分別是:
1.團隊合作的能力:個人必須建構互動與社交的技巧,以確保團隊的和諧運作與效率。
2.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計劃的執行過程中,學生必須處理技術、市場、財務與人力方面各種可能產生的問題,並且學會如何突破困境,找出創新的解答。
3.堅持到底的能力:在計劃的執行過程中,學生將面臨多方的壓力干擾,諸如情緒性的衝突、無法克服問題的壓力,加上來自課業的負擔等等…若學生能夠承擔上述的挫折而不放棄,將能培養他的抗壓能力。
在創業競賽的過程中,學生團隊必須自行提出事業計劃書,其內容須為一整合性的規劃,包含產品與市場的機會、財務及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優秀團隊的招募與領導能力以及如何平衡機會、資源與團隊的溝通能力以贏得創業成功的信心。由於團隊中通常包含不同院系背景的學生,學生將有機會體驗近乎企業中不同專業領域人才的溝通與共事過程,且其過程相當接近創業的真實情境,對於學生在問題解決與堅持到底的考驗上,將有更嚴酷的挑戰,也將體驗到更高層次的團隊合作與溝通歷程。

『創業智慧二:創新事業計劃書猶如選舉的政見發表,必須透過不斷地信心喊話(溝通),以吸引輔選的後援會(團隊成員)出錢出力地投入,並吸引社會大眾(投資人)的投票肯定,以爭取未來社會的健全發展(未來成長的機會)。』(蘇治華)

台灣企業主要以製造、代工為主,所培養的主管,多為服從性強的人,只有少數的高階主管甚至是企業家本人,才有決策的權力。大學的授課亦常以聽講為主,校園活動中,學生通常也只是接受指揮的角色,參與決策的機會可說是少之又少,再加上多數學生皆是由父母供給學雜及生活費用,亦使他們缺乏培養獨立承擔風險的生活歷練。學生因而難以培養出創業領導者因面臨決策與風險而激發出的核心智慧與能力。

2006年4月,我被邀請至阿根廷的MIT100K全球創業論壇發表演說,我發現一個非常有趣且令人驚訝的現象,這個全球論壇的大會主席竟然是一位博士生,而各個主題座談的會議主席則皆由碩士生擔任,其他所有的聯絡、公關、與行政業務則是由大學生來負責執行,我好奇地向MIT史隆商學院的院長請教,才瞭解到包括所有活動的規劃、募款、及邀請皆是由學生創業社團負責執行,學校教授沒有權力介入運作的過程,其目的便是以真實的情境來訓練學生實際決策與風險控管的能力。

我終於瞭解原來世界一流的大學是以此重方式來培養學生具備世界一流的領導智慧與行為,也因此這些學生不僅成為世界級企業所極力爭取的人才、快速地成為組織中的領導者,同時也大量的投入新興產業的創業行列,並建立起令人佩服的事業版圖,甚至成為產業的領導者。但台灣最優秀的學生卻只能擔任世界級企業中的工程師或執行人員的角色。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在創業競賽當中,要求參賽學生必須實地拜訪客戶以取得客戶建議報告與合作意向書、並且必須完成產品原型開發及完成使用者測試報告。此一於真實市場中嚴酷的批判與考驗,將使學生必須在挫折與反省中,體驗決策及風險承擔的真實情境,並藉此激發並培養其最核心的創業智慧與能力。

『創業智慧三:創業過程,就像一位馬戲團小丑,站在不可預知進度與方向的彈簧床,不停地把手上分別代表機會、團隊、資源的三個球輪流拋向空中、接住、再丟向空中,一定不能讓球掉在地上。』(傑弗瑞・提摩斯)

根據我們的瞭解,在校園創業的學生團隊,其領導者常有一段類似的經歷,他通常會有一位對產學合作非常投入的指導教授,提供他一個接一個的專案機會。透過此反覆演練的過程,他逐漸能夠掌握各種可能的發展方向,使得他在真正創業的時候,更傾向於透過與各種不同領域消費者的互動,挖掘潛在的各種產品與市場機會。只有透過這種不斷地嘗試、實驗及市場知識的引入,新的產品或服務才能夠源源不絕的產出,創造組織持續成長的機會。

創業競賽當中,不同參賽者商品的展示、各種領域業師參與以及開放式的計劃簡報,均是為了創造一個集體分享與彼此學習的多元機會,使得各種刺激能不斷挹注,訓練參賽學生能夠避單一領域自我限制的思想偏見,以建立其隨環境變化而彈性調整的心智模式。

    『創業智慧四:現在絕大多數的組織模式比較像是交響樂團:領導者是指揮,每位成員就像交響樂團的團員,各自扮演事先就協議好的明確角色。然而,智慧型組織應該更像一支爵士樂隊,它能隨著音符的飛揚而同時自行編曲演奏;它能夠不斷地即興創作、自我更新,並尋求改變;它有一個共同目標,達成目標的方式卻不停在變。』(彼得杜拉克)

為了能夠擴大與深耕青年創業教育,多年來投入TiC100創新事業競賽的上百位業師志工與組織,共同創立了GlobalTiC國際創新創業發展協會,並以培養台灣未來的智慧型創業家為核心任務。我們認為,智慧型的創業行為必須願意不斷地向不同領域的人學習、向不同年齡的人學習、向市場客戶學習、向使用者的應用學習,更重要的是願意向競爭者學習,這即為創業教育中最關鍵的智力經營模式。更期待所有的大專院校能夠一起透過推動校園的創業競賽、課程、社團、育成、專案、實習等創業教育活動,讓台灣的青年學子有機會在多元情境中學習與演練,以培養出下一代具備智慧型創業家的核心智慧、能力與行為,為台灣邁向創業型社會而努力,這是我們長期投入創業教育的期待與願景,希望能與大家一起努力,共創志業!

國際創新創業發展協會 副理事長 蘇治華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