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治華 研華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閱讀與介紹這本書,讓我感覺到非常大的感觸與感慨,因為在台灣過去二十年來成長的過程,有的企業成功了,但大部份的企業都失敗或仍在非常艱苦的階段。對所有創業家與資深領導者而言,有許多的無奈、磨難與解不開的疑惑,但這本書卻給我們非常清楚的答案,他不但整理出影響企業成敗的關鍵因素,而且提出了一個完整的運作模式與導入的流程與細節。我願意推薦給所有現在與未來的領導者,因為這本書真的是一本訓練與協助領導者的經典之作。作者Mark Liption在這本書中提出了幾個非常突出的見解,第一、成長的願景,第二、願景的結構模型,第三、導入成長願景結構的流程與步驟。

首先,作者提出了他的研究成果,從1990年到目前為止,企業面臨的幾個重大成敗關鍵,從研究當中看到許多穩定且體質不錯的大公司不支倒地,提出良好獲利計劃的新創事業,卻在不斷擴充的過程中猛然崩塌,在同樣的機會與資金的條件下,研究報告發現到一個大家長期忽略,卻是具有關鍵轉折點的隱藏事實,那就是成功的企業與失敗的企業,最大的差異在於他們有沒有「成長的願景」。在過去,許多企業都把願景當作是一個流行的策略,領導者都會提出美麗的宣言,但事實上卻沒有與企業發生連結的效應,甚至私底下是充滿了排斥的念頭,但作者發現那些成功或偉大事業,卻掌握了二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因素,第一是企業必須不斷地成長,才能夠吸引人才的加入及維持企業存在的競爭力、第二、他們把成長與願景結合,啟發了可預見的事業未來藍圖,讓整個團隊十分專注地朝這樣一個未來成長的目標前進,使得企業產生了真正突破性的力量與平台,把成長加入願景的元素中,讓所有的人真正看清楚企業在未來的時點上,持續存在的真正原因,也因此能夠找出突破性的策略來引導企業走到未來的時點,並且更能發現與堅持他們所需要遵守的價值理念,而這些價值理念能夠讓整個企業中每個人,在行為上鞏固企業存在的因素及反應出適當的策略彈性。

世界上偉大的專家學者們都想提出永續的經營模式,但這本書的作者卻是以一個學者研究的堅持,及實際協助多所企業落實願景過程的豐富顧問經驗中,提出一個具有驗證成果的願景結構模型,他提出了一個同時能滿足理想與現實的完整模型,這樣一個突破又實用的模型,非常值得大家深入的探討與使用。用作者在書中提到的一個非常巧妙,把組織視作紡織品的譬喻,來解釋這麼深度的模型,讓人有非常直覺的感動與理解。他提到在任何的編織品都需要二組紡線,第一組是”經線”,是直接掛在織布機上,就像企業的獨特的成長願景一樣,包含了企業存在的理由、競爭的策略與執行的價值觀,另外一組的紡線稱為緯線,它需要花許多的時間才能穿越經線,而經線跟緯線彼此穿織才能夠構成真的織品,而緯線中包含了三個非常重要的願景組織架構,第一、形成與維繫容許成長的文化,第二、決定組織的架構,第三、人力建立程序。文化是價值的延伸,策略引導了架構,而如何完成一個招募、挑選、融入、發展與維繫的人力建立程序,才是企業持續維持存在的真正理由。

至於緯線如何穿越經線,則是依靠紡織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稱為梭子。梭子就是組織的經營團體,緯線纏繞在梭子上,梭子則在經線中不斷的穿梭,於是梭子這個經營團體把成長的願景(經線)帶到組織存在的每個角落與縫細。用這個巧妙的譬喻,經線、緯線與梭子,清楚的表達出作者在書上所提出的”願景結構模型”。

相信成長的願景與願景的結構模型,並不代表能成功的導入企業中,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就是作者把過去自身導入的豐富經驗與實際案例,非常有系統且細膩地描繪出來,可稱作導入成長願景結構的流程與步驟。他提出了在執行過程中真正成敗的關鍵答案,第一、願景的成功與否完全繫於”熱情”的所在,熱情是一種經驗、承諾與心態,如果領導者缺乏影響人們這種情緒的能量,很難讓自己與別人克服心中對成長願景抗拒的人類本性,這種心智模式轉換的能量,需要透過許多反省式的磨練才會產生,如何找到這樣熱情的人及培養自己這樣熱情的能力,是領導者能否帶動企業成長最基本的考驗。第二、如果一個企業仍然由創業者主導,不但會造成成長的緩慢,而且是十分危險,因為它無法藉由經營團體的加入而產生集體的競爭優勢,因為經營團隊才是把成長願景落實到企業每個角落的關鍵角色。第三、文化就是組織的人格,成功企業的祕訣是避免太多管理控制機制中的嚐試行動,所招致的負面結果,而忽略到組織的社會控制機制模式,才是更有效果的控制工具,因為它把控制由管理者的身上移交到第一線承辦的員工身上,使得每個人都有熱烈參與和緊密分享的強烈感受,這就是組織文化與管理規則最大差異所在,也唯有如此,才能讓創新的種子不會被僵化的管理所消滅。第四、所以組織在成長的過程中,卻發現自己受制於一個減緩其成長的組織架構,於是陷入一個快速擴張、立即緊縮及成本搖擺的惡性循環中,這種組織架構就是由威權模式所形成的傳統層級架構,它愈來愈專注於內部管理者的滿足而忽略客戶需求的滿意度,各部門的資訊傳遞中,透明度愈來愈低且有價值的內容不斷拆損,而最基層的人的決策能力受限,使得無法迅速反應市場的變化。作者提出如何創造出一個活力層級組織架構的方法,讓成長不為架構所限,他發現一個最好的黃金法則,就是由策略來決定架構,換句話說,就是以滿足客戶的策略所決定的價值主張為組織的核心流程,才能真正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而這種活力組織是一種高績效、可跨越且被信任的一種群集組織型態。

第五、在作者整個研究過程中,發現到能夠持續成長的企業,仰賴的並非科技、專利、策略定位,或者成為市場先驅,而是他們發展出用以管理人力的程序,這是一套完整的制度,將員工、經理人與投資者變成利益共同體,並與成長的願景站立同一個陣線上,於是產生一種獨到的優勢,它在召募徵選中,讓新人產生一種對高效率表現的一種期待與成就的需求,而讓所有員工在個人表現、團體業績、事業部門績效與整個企業的營運成果,皆在一種十分精準的績效評估制度中,正確且即時的反應出來,於是產生一種吸引並維繫優秀人才的方法,及提升員工驕傲感與忠誠度的正面效應,這就是組織持續存在與快速成長的關鍵訣竅。

這本書所反應出的事實、案例與經驗,不但讓我們看到從1990年以來,歐美先進國家產業的成敗的起伏景像,似乎也讓我們更清楚的看到過去台灣產業成敗應有的省思,更無情及透徹的反應出台灣企業家及領導者在未來成長中所會遭遇到成敗的根本原因,也因為如此,這本書對台灣的價值將影響深遠,我強烈的建議各位不只是閱讀一次,如果能夠來回的咀嚼決三次以上,我相信您會與我一樣,十分努力的把它運用在自己組織未來願景發展、變革或轉型的行動上。
 
文/蘇治華 研華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研華文教基金會是由研華科技集團捐贈所成立的企業型基金會,其主要業務為創辦TIC100科技創新事業競賽。TIC100競賽是一個以創業學習為核心理念的學習型競賽,目前這個競賽已經完成七屆,第八屆TIC100創新事業競賽也將於8/26、27落幕。參賽學生中一半來自商學院、另一半來自理工學院,並有來自企業專家及學校教授超過200人來擔任業師志工的角色,參賽團隊的創業主題涵蓋有IC設計、安全辨識、網際網路、能源電子、生技醫療、文化創意、創新服務等各種領域。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學生願意來參與長達九個月的創業競賽?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業師願意投入志工行列?到底背後含蓋了那些策略思,想值得分享給大家一起探討。

TIC100是一個自主性的學習

自主性學習含概三個重要學習層面:
一、渴望的目標
一個振奮人心、清楚有力的預期目標,才能激起真正的學習意念,TIC100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願景:創業學習展現生命的價值。創業本來就是人類潛在的最深層夢想。不管是否能夠達成,至少每個人都希望經歷過一個創業學習的過程,並分享當中各種高潮起伏的情境。

二、行動的綱領
每一個人都希望他知道要做什麼,能夠達成他想要的目標成果。TIC100有一個很清楚的學習程序描述,就是透過科技的應用,模擬各事業領域創新創業真實情境的競賽,經產、官、學、研、創的資源投入與經驗傳承,提供大專院校以上之青年學子創業競賽的六個學習程序,有「案例參考→典範交流→ 自我檢測→ 專長合作→ 現場發表→觀摩分享」等互動學習的機會,以激發青年學子創新行動及創業意識,並提升技術或服務商品化及新事業營運規劃之能力。

三、參與的環境
TIC100提供學生可以完全自由選擇參與的環境,透過TIC100網站提供學生自願報名、自訂題目、自行組隊,甚至在決賽前一天皆可自由退出或參加團隊的機制。也因此學生參與這個競賽,完全由學生決定是否要參與、參與到那一個階段、願意和那些人共同合作。依照學習心理學,唯有自行決擇才是真正的承諾,而真正的承諾,才會全心全力的投入學習。

TIC100是一個不斷地創新學習

不斷地創新,才是創業學習真正的意涵。真正的創新來自四個不同構面:
一、跨越族群
TIC100一開始就考量由不同技術背景的學生組成技術團隊,及由不同商管背景的學生組成經營團隊,再經過技術團隊與經營團隊的洽談,自行組合成新的事業團隊,並引進不同領域學校教授的指導及不同產業的企業專家協助;換言之TIC100參賽團隊是由跨學科、跨學校、跨領域、跨產業的成分所組成,根據成功的創新案例,跨越族群的組合與分享,才能激盪出具有高附加價值的創新。

二、內聚力量
團隊有一個非常清楚可衡量的願景目標,團隊成員每一個人都有其角色所扮演的專業目標。願景目標是由專業目標集體合作創新完成的,所以產生非常強大的內聚力量。TIC100提供一個創業學習模式,其願景目標是完成創業營運計畫書及產品,或服務原型,其中包含了有CEO, CTO, CFO等各別角色所扮演的工作任務,除了有各別的工作必需完成外,更需透過彼此的互動與組合的創新過程,才能完成一個邏輯嚴謹的營運計劃書,及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或服務原型。

三、創造導向
創業學習含概不同的階段目標,每一個階段都是從現在到未來的一個拉力,不斷引領一個參與創造新事件的張力,而產生一個不斷自我超越的創新結構,TIC100的競賽過程設定了四個階段的目標,第一階段是組織團隊的目標,第二階段是提出創意構想書的目標,第三階段是市場驗証產品或服務的目標,第四階段是提出營運計劃書及產品原型的目標。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全新的指標,也因此產生一個迎向未來持續創新的力量泉源。

四、心理階梯
創新就是改變,而改變會帶來內心的自然的抗拒,也因此產生了學習的障礙,抗拒越大,障礙越大;所以在每一個階段目標的轉換過程中,都必需考慮到如何消除抗拒與達成學習的效率。所以TIC100在每一個階段目標的轉換過程中,都依據心理階梯,設計一個標準的六個學習步驟,如「案例參考→典範交流→ 自我檢測→ 專長合作→ 現場發表→觀摩分享」,使得整個創新改變的轉換過程,十分地順暢。

目前國內的商管教育,多停留在單一學科的教學,少有創新組合的能量,TIC100競賽是學程與議題導向的一種學習方式,可將單一學科的教學進一步提升至跨學科整合的教學,以創造各學科相互融合及知識創新的效果。祈望能透過探討與分享TIC100創業學習背後所隱含的策略思考模式,能夠提供整個商管教育一個反思與激盪的空間。
 
文/蘇治華 研華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研華科技集團為回饋社會,於86年成立研華基金會,有感於台灣青年學習競爭力停滯不前,在目前的高等教育單一學科的政策下,希望透過創業學習的方式,能帶動一個新的學習教育里程碑,因而創立TIC100。TIC100透過理工學院學生組成的技術團隊與商管學院學生組成的經營團隊,能夠配對合作成立新的事業團隊,加上邀請不同領域的企業專家及學校教授擔任指導業師,並融合政府相關創新創業政策,因此產生跨科系、跨學校、跨產業的創新激盪型態,而逐步成為一個產官學界有效的合作平台。不但帶動了整個青年學子創新的能量,促成學校首開創業教育課程,政府也陸續推出相關創新創業政策。經過八年的努力,TIC100成為台灣創新教育的核心領導品牌,並榮獲經濟部全民創新運動第一屆最佳民間創新推廣楷模,同時也成為台灣在創新創業教育國際舞台上的主角。

從第一屆約一百五十人參賽,到第八屆已經有來自七十個學校,一千兩百位學生參賽,其中三分之二是碩博士生,並同時有專家學者志工超過兩百人的志工服務,學生的創業計畫已包含了IC設計、安全辨識、網際網路、能源電子、生技醫療,創新服務與文化創意等各種領域。TIC100從一個單純創新創意的競賽平台,更成為全球創業競賽唯一具有正式商展的競賽平台,不但成為各部會創新創業政策及辦法的標準參考指標,亦成為台灣整個創新創業產業教育的推手。

TIC100創新之特色

1.主題之新穎性或獨創性
在台灣第一個以創業學習為核心的學習型競賽,涵蓋了知識創新所需具備的各種學習機能,故能有效地吸引學生參與長達九個月的學習過程,並創造出其撰寫營運計畫書及產品或服務的原型能力。

2. 經營之方向或定位
以TIC科技創新競賽為核心平台,成為學生、企業、政府及民間創業創新標準制訂及智庫資源提供者,目前已成為台灣創新創業教育產業的領導品牌。

3 核心競爭力
有效結合教育(學生)、公益(業師志工)、
政策(七部會)、科技(網站)加上創業(世界性議題趨勢),建立出一個全面性的創新創業教育的產業創造者的核心能力。

4 經營模式
以TIC為核心,知識提供者是業師志工,我們的客戶是青年學生,競爭者是 政府部會,然後我們的替代品是民間創新服務,但是我們透過公益的理念,讓供應者能夠無償的提供知識,我們透過有效的學習付出吸引大量的客戶,我們透過合作互動的辦法,讓競爭者成為合作者,並透過創新創業教育列車,有效地成為所有替代品的領導者,而整個經營模式亦成為以合作超越競爭的生態經營模式。

5 經濟社會貢獻
透過TIC競賽,除了已提供三千位學子學習創業管理及技術商品化的能力,讓台灣優秀學子在國際上具更強而有力的就業及創業競爭力,並有效地帶動產官學研將資源投入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方向,使台灣加速邁向創業型社會的來臨。

TIC創新之展望

TIC是第一個在台灣以創業學習為核心的學習型競賽,並透過合作取代競爭的經營模式,有效地成為台灣創業創新的領導品牌及產業成長的推手,並成為台灣在國際舞台上創業與創新的代表。今年第六屆,除了已應邀參與APEC會議外,並有英國劍橋CU entrepreneur、荷蘭New Venture、新加坡NUS、美國及大陸挑戰盃來台觀摩及宣布正式合作,讓TIC正式成為全球創新創業論壇的主要發起國之一。
 
研華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蘇治華
感恩的心

2001年8月16日,在飛往加拿大參加世界公民大會的途上,內心夾雜著十分複雜的情緒。記得三個月前,青輔會林芳玫主委邀請我參加台灣代表團到世界公民大會上簡報自己的公益經驗,當下激起一份殊榮感;但接下來的日子卻是一陣迷惑,在短短的15分鐘簡報,不知道自己會說什麼?該說什麼?能說什麼?經過了3個月不斷地行前模擬與檢討,我十分慶幸自己在歷經十年投入公益歲月後,第一次有機會在這麼多公益夥伴的協助下重新尋找、思考、反省與分享出自己最真實的感想與信念。

自由民主的省思

踏上加拿大溫哥華,一連串的驚訝與感嘆接踵而至。在旅館中,拿到了第一份當地報紙,其中有一大篇幅有關志工的報導,內容談到加拿大今年,在15歲以上約有6百50萬人投入志工工作,佔人口25%,而且政府在志工領域投入9千4百萬加幣(約20億台幣)的預算;但文中卻不是誇耀其世界領先的成就,而是詳細地檢討為什麼比去年減少了10%的志工參與率,更進一步地要求加拿大政府應該大力反省其志工政策的缺失。

在台灣經濟文化辦事處盛情地邀約下,我們參加了第一頓飯局,與會中來了四位加拿大的國會議員,據外交部私下告之,這是第一次台灣來訪團體有這麼多國會議員同時出席,平常的餐會最多1至2位,主要台灣來的是志工代表團的因素。在餐桌我與他們一一交談,發現他們除了對志工政策與發展有十分深入的見解外,彼此間有一非常差異的背景,四位國會議員一位印度籍、一位中國籍、一位法國籍、一位英國籍,他們針對公共利益的志工政策完任沒有任何種族的意識型態,反而相當尊重與支持對方文化的需求。

第一天導遊在行程的空檔中,安排我們第一次市內參訪活動,那是Simon Fraser大學的會議中心;這個會議中心是由當地一家銀行將其原有的建築捐贈改建的,最有趣地是它的名字與構局,名字叫Center for Dialogue,意思是交談中心,而其內部會議桌椅一圈圈排列成圓形會議室,根据接待人員陳述,其主要是採用圓桌會議概念的延伸,讓所有參與會議的人,不管來自政府官員、國會議員、企業家或平民百姓,都有一個平等且夥伴的交談地位。

面對這麼一連串的衝擊,我真正地體驗到所謂自由民主與公平正義,那不是一個政治人物的選舉口號,也不是平民百姓的激情藉口,而是能融入政策、立法與生活的每一個公益行動指標中。反觀台灣呢?號稱世界第二個通過志工法律的國家,但在政府、立法、媒體、企業與百姓中,對公共事務漠視、省籍上紛擾爭議、媒體日日衝突、企業短利操作且老百姓自大對立。我有一份深切地感嘆,台灣志工的發展,也許才是協助台灣轉型的唯一途徑?但是我們到底做了什麼?

世界公民社會的圖騰

加拿大的第三天,CIVICUS世界公民大會啟幕,這個組織發起的主要成員竟然祇有4位,但因為創造了「世界公民」這個議題,卻能在短短數年中,吸引了全世界上百個國家的非政府組織(NGO)與非營利組織(NPO)來參與這個年度盛會。其中主要的參與國為兩大部份,一為以美加為主的已開發國家,一為以非阿為主的未開發國家,看起來很奇特,其實不然;美加為主的NPO組織多數已有相當公益與志工的經驗,希望能夠影響與領導其他國家;而以非阿為主的NGO組織則多數期待獲得更多的經驗與贊助。但是為什麼他們卻同時能夠站在大會的主導地位,我深刻地感覺到,所有主要議題的進行都圍繞在“促動改變的案例”上;他們彼此交換、討論、爭議與「改變」有關的願景及過程,透過這種會議的交叉互動,逐漸形成一個朝向世界公民社會努力的共識。

在這樣一個非外交政治的世界公益舞台裡,台灣沒有大陸官方抗爭的壓力,所以可全力以赴;但是我們到底有多少值得提出的案例能夠吸引其他國家?我們到底願意投入多少資源協助台灣整理出一些寶貴的案例?我們是否用力扶植出能夠站上世界舞台的公益領袖呢?值得一絲安慰的是,在大會主要有關志工組織的講題中,台灣慈濟的名字亦名列被推崇的世界公益名單中;台灣看起來仍有丟掉“金錢外交”虛名的機會,在國際舞台上創造出更多令人感動的公益組織。

促進台灣公益產業電子化

在大會的議程中,除了主要的議題外,有二種可自由選擇參加的活動,一為workshop,一為learning exchange,我以研華基金會的策略方向選擇了三場活動。

第一個workshop為「communicating with your targets」,它是由加拿大籍的Richard Holloway 所主講,也是他贈送每人一本他的著作的書名,其內容為如何贏得與降低世界級基金的贊助及建立在地資源的能量。整個workshop除十分有系統地簡報外,現場實例的診斷與討論,充份地顯示出主講人豐富的經驗與閱歷。我直覺得認為這是台灣公益研習中,十分必要的參考模式,我們需要更多有系統地把經驗與理論合而為一的專業書藉與專業講座,而不是一堆充滿文字理論或許多片面經驗的演講。

第二個workshop為「youth action net」,它是由菲律賓青年發展基金會分享其網站發展的經驗。該網站有二個特色,一為讓年輕人將其自己所創造的網頁與其連結,並提供年輕人議題發表的舞台;一為將其所累積研發的學習工具以活潑的方式介紹給年輕人,並且提供培訓課程及光碟資料的報名與訂購功能。

若以國際網路發展的階段指標而言,菲律賓已跨越以網路訊息使用為主的第一階段,而開始建立網路交易的第二階段能力。但是離建立網路學習組織的第三階段及第四階段創造網路價值智庫仍有一段距離。反觀台灣公益團體網路的發展狀況,卻大部份仍然停留在網站第一階段中搖擺。

由於台灣青年學子上網人口僅次於日本及新加坡,而台灣科技產業國際化電子商務網路業已成熟;如何引導台灣年輕人及科技產業的能力來協助公益網路的建置,似乎是值得投入的一項行動。而如何將研華基金會在TIC100科技創新競賽、ACT100多元活潑教學及EYE100優質生活文化等三個網路行動方案的經驗與功能分享大家,及是否進一步設立協助公益產業電子化的ENPO中心?這些在我心中浮現的構想,似乎已面臨抉擇的時刻。

化腐朽為神奇的教育整合

至於learning exchange,我則選擇參訪當地一所「Grandview Community school」它原本是溫哥華一所最貧窮的社區小學,透過父母、老師、學校與社區的共同努力,而重新創造成一所充滿多元藝術文化的自然生態小學。1999年以前,它是一所雜草叢生且學習散漫的貧民小學;有二位年輕學生,受到加拿大Concordia藝術學院及一些生態專家,共同提倡將藝術文化加上自然生態融入市區小學的計劃所鼓舞;其中一位學生希望透過行動能完成藝術碩士論文,一位學生則希望完成其景觀建築的大學畢業專題報告,於是他們選擇了這所貧民小學為推動及研究的對象。首先他們採用1979年Stanley King’s Co-Design methods,在學校舉辦了一個社區工作坊,邀請了學生、家長、老師與社區人員參加以引導出大家的需求;包括了孩子希望有嬉戲的水池與地點,而成人們則希望能將其不同的文化融入校園;根据這些社區願景他們規劃了一個校園生態與文化重建計劃。

透過計劃,他們經由學校家長及老一輩的長者推薦了一位70歲的長者;由她的回憶中開始尋找她在孩堤時,當地人的食物、花及植物,包括百合的根、草莓,來自秘魯印加的原住民馬鈴薯及更多古老時代的藥草;除志願協助將它們一一種植在校園所規劃的花圃中,並把可移植的根莖與種子交由學校的兒童,在校園不同角落的空地上,每個人皆必須種植與照顧一株成長的生命。另外二位志工建築師則設計了一個可當戶外教室的長屋,它的造型讓來自希臘的孩子感覺到學校十分尊重自己的希臘文化;支撐長屋的柱子則由原住民志工彫刻師在校園內孩子遊戲的空地上逐一完成,孩子不但從開始到完成,都看到當地原住民圖騰的藝術創作,每個孩子更需每日輪流10分鐘參加後續的彩繪工作。

愈來愈多的創意來自每一位參加的人,包括在教室外牆繪下祖先開拓的故事,由牆上所彩繪的河流竟能十分創意地連接延伸到校園中的長屋;操場上的空地舖設許多放置小石子的路徑,可以讓孩子探索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平地上填上挖地時所剩下的泥土,形成小小山坡,像極了原來故鄉的地形;各種文化的面具與作品開始裝設在教室外的長廊;許多來自原住民與非洲的家庭把其文化中最優美的音樂、舞蹈與藝術設計在學校的課程中,並以志工教師身份來教導下一代的孩子。經過一年半的努力,2000年5月在學校舉辦了一個多元文化之夜,當晚來自學校與社區的參與者超過2千人以上;他們一起來參觀這所尊重與塑造他們文化的校園,他們很驕傲地說著,2年前這是溫哥華最貧乏的學校,現在卻是溫哥華最富價值的一所學校。

這個美麗動人的校園重建計劃,讓我重新走入8年前,我自己在孩子班上與所有家長及老師共同投入班上經營的回憶。我們一起討論多元化的課程並由志願的家長每天晨間在班上授課及每月率領孩子一次戶外課程。因這樣的歷練我在1997年,以一位教育外行人的身份,創設出「多元活潑教學(ACT)」;目前在台灣、馬來西亞、香港已培訓超過六千人以上,同時有400位志工家長與老師協助推動與研究。

當時的我是以孩子的家長身份投入,但讓我十分驚訝地是,加拿大這個校園重建計劃卻是由兩位年輕學生以實務論文的方式投入與推動成功。目前台灣學術界帶領學生從事專題及論文研究,不知是否可以不再僅以蒐集資料或案例做研究分析報告,而是應該進一步善用年輕學生的理想、創意與精力,一起推動志工行動研究方案,如此不但可以磨練年輕人實務的能力,亦可為台灣土地打造出更有價值的未來。

台灣公民社會的「健康指標」透明化

在CIVICUS大會最後的議程裡,最引人注目的焦點終於出現;這個組織因為加速、提昇與強化「公民社會」的知識學習、策略聯盟與願景力量,而創設了公民社會的「健康指標」。在大會現場坐滿了來自全球一百個國家上千位NGO與

NPO的代表,由大會以設定好的題目,在三個大銀幕上逐一顯示,並由現場每一個人以手上的無線投票機在10秒內按下自己的抉擇;在所有題目投票後五分鐘左右,立即由電腦分析出世界不同區域及全世界公民社會的健康指標;透過這個結果讓全世界的NGO與NPO都知道自己仍可以努力的方向及目標。這種現場投票立即顯示的感覺,讓所有人莫名地興奮並達到大會的最高潮。

也因此刺激我,在現場的展覽會上買下了CIVICUS index在10個不同國家的深入研究報告,希望自己在未來的幾個月中,可以繼續接觸與瞭解世界上不同國家的社會脈動。期待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所有的NGO與NPO每一年都能夠相聚一堂,投票決定台灣公民社會的健康指標;讓每一個公民都知道我們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努力,而不是仍然在少許政治人物的口號與媒體為增加電話投票收入中盲目地發洩與衝撞。

心繫台灣

一趟世界公民大會之旅,讓我在未來志工的生涯中加添了更多的喜悅與期待,十分感激青輔會與外交部的邀約及贊助,更珍惜台灣代表團每位成員互相的扶持與鼓勵,希望這份真實的記錄,能夠分享給台灣所有NGO與NPO的夥伴;並祝福台灣這塊土地更健康又勇敢地走出其豐碩的公民社會,更為世界公民社會盡一份應有的權利與義務。
 
研華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蘇治華
經過六年共同的探索與學習,我們這一群由家長、老師、園長、校長組成的志工夥伴,由故事戲劇到將科技與人文所融合的理念與技巧融入家庭、幼教、國教各領域的學習活動中。以「多元智慧與學習型組織」為原則而創立一個以台灣本土草根性臨床教學實驗的「多元活潑教學」,這樣一個由下而上合作創新的過程,讓我們對教育改造的希望工程充滿信心。

由於神經科學與認知心理學的長足進步,我們對「人類的知識」已有更真實的認識,這也讓我們更確信:如果願意提供孩子們依照其自己所選擇的興趣來探索時,那麼他們與生俱來的潛能就有充分的機會來完全發揮,在這麼一個「尊重孩子自主學習」的思潮裡,相信會有更多夥伴的加入與更多經驗的分享。

到今天,我們一起經歷了3000人以上的初階體驗課程,300人以上的進階創意課程及40人高階思想課程,這些集體參與所累積的智慧,讓我們激發出200多個創作案例,這些集體奉獻所獲得的喜悅,讓我們志願服務更多的家庭與學校。

12月29日上午九點至十一點在國語實小大禮堂我們將舉辦六年來第一次正式的聯合結業與志工授證,我們誠摯地邀請諸位朋友,一起來與250位志工夥伴共聚共享,也期待大家的投入與我們一起做一個豐收的播種人。

研華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蘇治華   2000年12月15日
 
研華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蘇治華
研華文教基金會是由研華科技集團捐贈所成立的企業型基金會,其主要業務為創辦TIC100科技創新事業競賽,TIC100競賽是一個以創業學習為核心理念的學習型競賽,目前這個競賽已經完成六屆,第六屆有來自六十幾所大專院校,將近有一千二百位學生報名參賽,其中三分之二以上是碩博士生,參賽中一半來自商學院學生、另一半來自理工學院學生、並有來自企業專家及學校教授超過200人來擔任業師志工的角色,第六屆參賽團隊的創業主題涵蓋有IC設計、安全辨識、網際網路、能源電子、生技醫療、文化創意、創新服務等各種領域。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學生願意來參與長達九個月的創業競賽?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業師願意投入志工行列?到底背後含蓋了那些策略思想值得分享給大家一起探討。

TIC100是一個自主性的學習

自主性學習含概三個重要學習層面:

一、渴望的目標:一個振奮人心、清楚有力的預期目標,才能激起真正的學習意念,TIC100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願景:創業學習展現生命的價值。創業本來就是人類潛在的最深層夢想。不管是否能夠達成,至少每個人都希望經歷過一個創業學習的過程,並分享當中各種高潮起伏的情境。

二、行動的綱領:每一個人都希望他知道要做什麼能夠達成他想要的目標成果。TIC100有一個很清楚的學習程序描述,就是透過科技的應用,模擬各事業領域創新創業真實情境的競賽,經產、官、學、研、創的資源投入與經驗傳承,提供大專院校以上之青年學子創業競賽的六個學習程序有「案例參考→典範交流→ 自我檢測→ 專長合作→ 現場發表→觀摩分享」等互動學習的機會,以激發青年學子創新行動及創業意識,並提升技術或服務商品化及新事業營運規劃之能力。

三、參與的環境:TIC100提供學生可以完全自由選擇參與的環境,透過TIC100網站提供學生自願報名、自訂題目、自行組隊,甚至在決賽前一天皆可自由退出或參加團隊的機制。也因此學生參與這個競賽,完全由學生決定是否要參與、參與到那一個階段、願意和那些人共同合作,依照學習心理學,唯有自行決擇才是真正的承諾,而真正的承諾,才會全心全力的投入學習。

TIC100是一個不斷地創新學習

不斷地創新,才是創業學習真正的意涵。真正的創新來自四個不同構面:

一、跨越族群:TIC100一開始就考量由不同技術背景的學生組成技術團隊,及由不同商管背景的學生組成經營團隊,再經過技術團隊與經營團隊的洽談,自行組合成新的事業團隊,並引進不同領域學校教授的指導及不同產業的企業專家協助;換言之TIC100參賽團隊是由跨學科、跨學校、跨領域、跨產業的成分所組成,根據成功的創新案例,跨越族群的組合與分享,才能激盪出具有高附加價值的創新。

二、內聚力量:團隊有一個非常清楚可衡量的願景目標,團隊成員每一個人都有其角色所扮演的專業目標。願景目標是由專業目標集體合作創新完成的,所以產生非常強大的內聚力量。TIC100提供一個創業學習模式,其願景目標是完成創業營運計劃書及產品或服務原型,其中包含了有CEO, CTO, CFO等各別角色所扮演的工作任務,除了有各別的工作必需完成外,更需透過彼此的互動與組合的創新過程,才能完成一個邏輯嚴謹的營運計劃書,及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或服務原型。

三、創造導向:創業學習含概不同的階段目標,每一個階段都是從現在到未來的一個拉力,不斷引領一個參與創造新事件的張力,而產生一個不斷自我超越的創新結構,TIC100的競賽過程設定了四個階段的目標,第一階段是組織團隊的目標,第二階段是提出創意構想書的目標,第三階段是市場驗証產品或服務的目標,第四階段是提出營運計劃書及產品原型的目標。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全新的指標,也因此產生一個迎向未來持續創新的力量泉源。

四、心理階梯:創新就是改變,而改變會帶來內心的自然的抗拒,也因此產生了學習的障礙,抗拒越大,障礙越大;所以在每一個階段目標的轉換過程中,都必需考慮到如何消除抗拒與達成學習的效力。所以TIC100在每一個階段目標的轉換過程中,都依據心理階梯,設計一個標準的六個學習步驟,如「案例參考→典範交流→ 自我檢測→ 專長合作→ 現場發表→觀摩分享」,使得整個創新改變的轉換過程,十分地順暢。

目前國內的高等教育,多停留在單一學科的教學,少有創新組合的能量,TIC100競賽是學程與議題導向的一種學習方式,可將單一學科的教學進一步提升至跨學科整合的教學,以創造各學科相互融合及知識創新的效果。祈望能透過探討與分享TIC100創業學習背後所隱含的策略思考模式,能夠提供整個高等教育一個反思與激盪的空間。
 
吳心欣採訪整理
TIC100緣起  散佈愛與貢獻理念

1996年研華集團內部不斷傳出「運用資源回饋社會」的聲音,研華科技的大家長劉克振先生依據「以人為本」的精神,1997 年四月設立財團法人研華文教基金會,承載著研華人感恩回饋社會的心情,積極推展「以人為本的知識創新運動」,以舉辦高等科技教育活動為會務發展的參考指標。由於當時談及「產學合作應是一個可行的方向」,1999年創立了TIC100創新事業競賽(Technology    Innovation Competition)為發展指標,研華企業正派經營的理念與公益形象也因TIC100而深植人心。

TIC100是一個以創業學習為核心理念的學習型競賽,主要建立一個以大專青年技術團隊與管理團隊相互配對的學習型競賽,透過合作取代競爭的模式,目前在台灣已成功舉辦七屆競賽,有來自75所大學 8300位以上青年學生參加競賽,其中三分之二是碩博士生,每年更有250位企業界與學術界的專業志工投入競賽輔導工作,已催生一個全面性的創新創業教育的產業;其中,今年TIC競賽走向國際與APEC結合更是一項創舉。

「企業公民」是指一個企業將社會基本價值與日常經營實踐、運作和策略相互整合的行為方式。具有追求利潤和回饋社會的雙重性格,肩負著相對應的商業責任和社會責任。「企業公民」是企業基業常青的必要條件,僅僅逐利的企業不能長久,唯有具備理想與熱情的企業,才可能永續經營。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員工是企業價值最早接收者與傳遞者,所以由內而外發展的企業文化,公益之路才走得深入。

在這其中,研華人所扮演的角色,除了基金會一肩挑起競賽行政業務,許多高階經理人、研發團隊成員陸續默默耕耘在擔任業師的角色,負起指導青年學生的責任,也由於研華企業文化熱心公益,在競賽中,往往吸引兼具理想與熱情、技術與理論並重的學生加入研華。這個活動在激發學生創意的同時,也可以找出創意的人才,不少站在舞台上發光發熱的年輕CEO都表示,TIC100是一種激發潛能、促進競爭力的學習模式,而願意提供平台的研華,則是他們最嚮往進入的企業。

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表示,TIC100運作模式是具前瞻性的人才教育培訓計劃,「創意、創新到創業」三個階段性目標達成的真實情境,參賽學生學到的是科系間的異業交流,學習管理團隊和技術團隊間的磨合,但是,我們希望成就不僅於此,希望能夠抽高思維層次,由產業界主動介入輔導團隊,成為新一代虛擬的實驗室團隊,組織靈活,創意無限,讓產業界能有規模的贊助團隊並進行指導,走向更明確的產學合作方向,在合作中同時也磨練新一代人才的國際經營與管理的能力與視野,我們希望能服務社會,達成企業公民的願景。

研華基金會執行長蘇治華表示,我們從一個「愛」的公益理念出發,用「希望為我們的下一代做些什麼?」的理念求進步,七年來研華以及TIC100努力耕耘的價值,在今年被提升到國際的層次與規模,榮獲承辦APEC-TIC100 Conference 的主辦權,台灣藉由研華企業的民間組織加入APEC會員體,希望這種「無疆界」的青年創業競賽分享模式,能為世界每一個角落的人分享,藉由「協同並進」,創造下一個世代的世界變革,我們真誠地期待,研華早日將累積的公益經驗與成效,散播到全球的華人社會及世界每一個需要分享的地方。 

培育青年競爭力  TIC100體現研華公益形象

「在TIC100裡,絕對的輸贏並不存在………」勇奪第七屆TIC100創新事業最佳CEO大獎的台大經濟系學生康子苹,在頒獎台上激動落淚。雖然哽咽,康子苹準確地勾勒出所有參加TIC100的青年學子們的輪廓,「TIC100教我們的是,過程永遠比結果還重要,因為成功永遠是留給堅持到最後一秒的人。」TIC100因為一個簡單的想法,因此而偉大,這七年來,堅持公益回饋的理念,培養出數千名技術與經營管理人才,為社會持續創造了競爭力。

甫於8月21日剛落幕的第七屆TIC100創新事業競賽,包含創新事業商展、總決賽簡報、全球知名企業CEO論壇、頒獎典禮以及前瞻趨勢演講等精彩項目,首度締造了800人參與的紀錄;而擠進決賽的近200名學生裡,有機會在APEC會議來訪的13個會員體代表前,作跨國際的專業簡報。研華基金會執行長蘇治華表示,今年競賽要求較往年嚴格,不但要求參賽團隊繳交客戶與業師簽名的訪談紀錄。同時,TIC100今年還首創「線上商展」,每團隊都必須繳交線上網宣以及動態多媒體廣告短片。

學生的創意發想充滿新意,比如:車子會主動幫駕駛人測試安全距離,電燈聽到主人的聲音就自動打開,網路電纜可以代替保全替你看家,天線綁在手上即可接收訊息,就連自己體內的脂肪也有別人替你製造。這些創意不只是廣告,在TIC100創新事業競賽中,你可以真正看到這些充滿創意的新產品,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們都是學生製造。

除了國際化的全球視野與實務競爭力十足之外,今年參賽學子最大特色就是垂直整合能力大幅提升。台灣向來在垂直產業知識(vertical domain know-how)方面比較弱,以前都只能做OEM,但是今年學生作品顯現出品牌創造與產業垂直整合能力,這證明了中華台北學生找對了創業方向,從學生迅速調整腳步,看準潮流的特色,也一向領導著業界,相信學生垂直整合產業能力的眼光將能引領台灣從代工邁向自創品牌的層次!

蘇治華指出,進入多媒體世代,視野不再有國界限制,從今年開始TIC100藉著承辦APEC會議要與國際接軌。不論是會議簡報或是線上商展,學生們皆以英文準備,考驗學子向國際發聲的能力與膽識。蘇治華指出,這些通過決賽考驗的學生,具備高度就業與創業競爭力,就是現在業界最渴求的e-marketing人才,也是台灣要邁向世界舞台所需要的國際化人才。

TIC100從零到有,從A到A+,是因為研華科技對公益活動的支持與投入。以一民間企業捐贈的基金會,可以承辦到國際級的APEC會議,動員APEC的13會員體前來觀摩交流,明年並進一步舉辦跨國性競賽,對一個民間企業公益形象是莫大的肯定。國科會副主委廖俊臣在頒獎典禮上笑談:「如果我們全國企業界都可以像研華科技這樣熱心公益的話,我們政府就可以省事很多。」而這一切,都要感謝研華科技所有同仁的支持,以及研華願景推行「以人為本」默默耕耘的努力。

「能來參加TIC100的學生,是幸福的」國科會主委吳茂昆進一步解釋,獲得業界成功人士無私的傾囊相授,並且提早和跨領域的人進行溝通,這樣的學習其實不輸給一個學位可以給予的。主委鼓勵年輕人看到利基就創業,因為那樣符合知識經濟的精神,就算沒有投入創業,記得把創新的精神帶到產業界去,因為正是那樣的精神,讓一切都變得可能。

以下是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 在TIC100與青年學子分享的經驗談

典範轉移  學生作品趨勢現商機

劉克振口述  吳心欣、楊智捷採訪整理

七年來,我在TIC100看到一些潮流,我個人認為,學生對潮流的敏銳度領先業界三年,由眾多學生團隊看出產業的趨勢,每一年都逐步演變,像今年就看到一些數位內容、多媒體、生化醫療、文化創意這些未來主流需求領域,我自己從TIC100得到很多收穫,在和年輕學生的互動上面,也重燃對產業和創新的熱情,這樣的創業學習平台對我來說是種很好的學習。

大勢不可違,隨波不逐流

歸納參與TIC100七年來的觀察,我認為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大勢不可違,隨波不逐流」,這就是一種典範轉移的概念,典範轉移的困難就是在於它並不那麼明顯,它可能會有反向的現象,看清楚典範轉移是我們在營運模式裡的第一個觀念。

從1983年到2003年間是「PC時代」,整體產業環境的特色是「全球標準、水平分工」,所有東西都是標準化,滑鼠、monitor、主機板都長得一樣,千千萬萬的公司在這個電腦產業,然後互相丟在一起還是可以用,在這樣的觀念下,其經營邏輯乃是聚焦在技術上的突破,然後設計新產品,接著把量做出來再賣出去,其主流市場就是全球統一的PC市場。

不過,近年潮流又再度改變,成為「服務時代」,如同施振榮先生所提「現在和未來是科技服務的時代」,但不再是水平分工,也不再以科技化產品或技術為核心,而是一個以顧客為核心的產業,也就是要專注於目標客戶的需求,擺脫從前「Tech driven」的模式。

現在是一個產業典範轉移的關鍵期,必須重新啟動遠景的力量,我看到很多TIC參賽同學鎖定目標顧客都做的不錯,但是用服務業的心做的不多,那是因為現在年輕人都是生長在一個製造業當道的台灣環境下,所以我們提供的環境和教育實在對學生有責任,但學子首要了解「大勢不可違、隨波不逐流」的道理。

從A到A+

新創事業的經營模式非常的多,包括兩千年的「.com」達康泡沫模式,以及從A到A+的模式;這兩個模式極端不同,我比較推崇A到A+模式,我也認為達康泡沫模式是一種錯誤的方法,它在網路公司泡沫化以後也被證明是一個錯誤模式。所謂的達康模式有三個特點:第一,提出快速的成長計畫,吸引風險資金來投入支持積極的擴充,第二個特徵,相信突破容易帶來快速的業績成長與獲利,第三、以一舉成功的利益為財務遠景。

而從A到A+模式的特色是,第一,以人為本、以願景與熱情來吸引投資者,它的出發點和達康模式完全不一樣,出發點不對,後面就是步步皆錯;第二,相信熱情專注,第三個最重要,就是目標客戶的滿意。這三件事情終將帶來成長與獲利,跟剛才的情況完全不一樣。第三點以價值所在與熱情實現遠景,這裏面好像沒有提到會賺多少錢,我想《從A到A+》裡的書也這樣說:卓越的企業不以獲利為公司的根本目標,這違背了很多教授和企管專家的說法,卻是我經營企業的心得。不是不要獲利,是獲利是A到A+的結果,不是目的。過去幾屆TIC 100得到冠軍的團隊很多都是拜訪了目標顧客,而且有了合作意向,將他們的需求納入創業計劃之中,就是一個從A到A+的模式。

參與TIC100七年以來,擔任業師評審已累積了相當的經驗,我個人歸納學生得獎團隊的特色,第一,大多數得獎團隊本身技術能力已臻成熟,多在學校研究室開發多年,第二就是,這些BP都有非常清楚的market focus,可以在市場專業明確的被應用。第三點就是,大多數學生CEO在簡報能力都不輸企業員工,邏輯、經驗、台風加上自信,只要選對產業、選對創業夥伴,未來發展大有可為。

我個人希望,未來TIC100的發展,可以往「產學合作模式」邁進,因為產業釋出的創業題目往往是更具深度的,延續發展下來可以充實國家競爭力。當然,「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希望未來獎項分配可以更平均分配,成為生醫、科技與人文各種產業的搖籃,當然也希望能帶領研華同仁能繼續支持與投入,為社會國家發展盡一點棉薄之力。
 
研華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蘇治華
一九九七年研華文教基金會正式成立,回顧過去十年整個社會結構的轉型,基金會預測未來十年中,「價值與速度」將會是影響社會進步最主要的兩個競爭動力,所以基金會一開始即以推動「e化的創新運動」為核心理念;因為透過e化能夠提供低成本與高效率的最大創新價值,而透過創新價值的運作能充分發揮e化的投資效益,因此整個基金會依據這兩個核心的理念將「e化與創新」列為核心策略。

在整個公益市場的定位上,我們認為大概有四個方向可以進行,第一是e化的生活創新,第二個是e化的科技創新,第三個是e化的教學創新,第四個是e化的社會創新,根據以上的四個方向基金會策劃了四個主要的執行專案。

e化的生活創新誕生了EYE100(Enjoy Your Environment)優質生活文化專案,提供自助式的電子化多元休閒管理系統,讓基金會的贊助社群成員可以透過最簡單的瀏覽器介面規劃與選擇個人有興趣參與的休閒活動,同時隨著專案的推動,EYE100也從單純的休閒活動逐步擴展到線上慈善捐款、線上投票系統、線上社團管理等領域。如果以原來傳統的人工方法來處理上述的專案領域,則以一年內舉辦九十項活動,每項活動有十個選擇項目,服務一千人的社群來考量,其中必須提供使用者有活動通知、活動報名、資料異動、活動管理、報表、保險、查詢、付款機制等功能至少需要五個人力才能夠應付。

若將前述的工作e化後,以基金會推動EYE100生活創新專案的經驗來看,e化的效率大約是原來用傳統流程的15-20倍以上,所以只需要兩個人力即可完成所有工作,加上約一位資訊人員及e化設備的投資,成本約為原來的五分之三;而且在活動內容中的選擇數量或參予人數快速增加的時候,e化後的系統仍然可以遊刃有餘的處理所有的行政作業,但傳統的工作方式卻必須不斷地增加人力成本,才可能負荷。

e化的科技創新規劃了TIC100(Technology Innovation Competition)科技創新競賽專案,這個競賽時間長達九個月,學生團隊必須完成產品研發及business plan;在國科會、教育部、經濟部與青輔會持續地支持下,目前第三屆競賽的規模已發展到有61所大學、130個團隊、650位大學生及研究生參加競賽,另外有150位業界專家與學者以志工身份參與輔導與評審工作。如果依照傳統方式的競賽活動運作,通常只能單向性地透過Email傳遞競賽公文、訊息,透過傳統郵遞系統寄送海報、DM等宣傳文件,與參賽者間的對話亦僅限於主辦單位單向的傳播訊息,也因此競賽本身架構的調整與應變無法隨機調適現實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麼大部份的競賽只是短期的發表型競賽,成效只看結果而不問過程,所以沒有辦法達成學習創新中,能夠不斷改善的真正價值。

基金會則透過WEB BASED的模式規劃了電子化的競賽流程,讓參賽者可以由競賽的報名、活動的報名、文件繳交、訊息通知、問題答覆、經驗分享與競賽決策等都可以透過網路工具在極短的時間立即解決;因此在專案中創造了即時對話、經驗傳遞、快速決策、雙向溝通的效果,例如ICQ即時工具、Email、WEB Solution的應用除有效地加速了參賽者本身學習與經驗交流及競賽策略的即時調整,更有效節省資源以降低競賽成本。

進一步發現競賽系統的即時反應與解答紀錄可以大量地提高參賽者的滿意度,而所有參賽過程的報告及現場的記錄透過網路工具可以有效地分享給所有未來的參賽者,因此經驗傳遞的功效又再次強化網路社群的良好基礎,而此正向回饋機制的形成,促使競賽能不斷地進化與創新。有趣的是傳統競賽因為資源與時空的因素導致競賽的期間必須在固定的時間內截止報名,而透過網路的方式可以讓參賽團隊在決賽前都能不斷地邀請新的參賽者加入或舊的參賽者退出,又因真實市場的改變而可修正產品或經營方向。唯有e化的競賽方式能符合競賽實際的情況與需求,使得競賽能完全模擬企業真實情境,而成為一個「永不停止報名的競賽」,這在傳統方式的競賽中是永不可能達成的任務。

所有的參賽者的報名、文件、討論、工作紀錄、構想過程、現場的發表都可以有效地以電子化的方法保護與記錄,進一步分享給下一階段的參賽者,因此競賽本身不但擁有不斷進步的活力泉源,又可以建構出一個影響技術發展與線上學習的創新園地。

e化的教學創新專案是ACT100(Active & Creative Teaching)多元活潑教學專案,在教育部、青輔會、台北市教育局、馬來西亞教育部與全國華總文化諮詢委員會及香港藝術教育基金會與明日劇團的長期合作下,目前已有台灣、馬來西亞、香港共計435位志工投入培訓與創作的行列;到目前已陸續培訓校長、園長、教師與故事戲劇家長超過5000人以上,並透過分享、激盪與再創作的方式已發展出300個以上的教學實務案例。並根據基金會觀察人類的專業成長過程中,會因為過去的經驗與專業限制了未來的學習,因此透過電子化工具的協助,可以讓他們親眼見到其他資深志工老師完整的教學紀錄,包含了教案設計的討論過程,教學現場學生的反應與教學後會議中其他老師的分享與建議;透過e化工具大量地分享給所有的教師,可不需要再負擔極高的人力與差旅成本,尤其是那些不斷重覆相同的訓練課程、教案研討與經驗交流等活動皆可一一刪除。另外可以在線上獲得無數的老師對於同一個教案實作或是班級經營中所能提供的資源分享,如教材、教具、現場經驗、教學規劃與孩子的作品等都可以透過電子化的過程中保留與取得以強化教案實作與班級經營的更佳效果。而過去只能依賴出版商的支援,未來則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以學生實際的需求與能力來彈性調整教學的內容與程度,如此才能真正達成自主性教學的教育目標。

e化的社會創新專案是研華文教基金會與教育部共同推動的計劃,透過名稱定為終身學習列車的專案適當地整合了兩百個基金會的年度計劃活動,讓大型的基金會認養一個議題式的火車頭,讓其它基金會則以車廂的方式加掛上,成為一長串及一系列的火車,以帶動整體社會創新的能量。透過e化的過程期待能達成的目標第一是:可以精確地傳達基金會產業的品牌設計與公益形象,而今年帶動了十個議題且聯結了三千五百場車廂活動,確實成功地塑造了整體形象與品牌意識。第二是:如何讓兩百個基金會在年度高峰會議前先行線上報名、線上建議及進行議題性的線上投票,使參與會議的每個基金會都可以先行了解大家的意見,這種在會議前即已完成良好溝通基礎的方式,使會議的進行可快速形成共識大大提高決策的效率與效益。第三是在活動內容的審查程序中,若能讓這些活動計劃透過線上申請並存入電子資料庫裡,即能快速地提供線上學習的功能,使得已參與的基金會能夠快速的修正其活動品質,亦提供未來想參與終身學習列車的基金會一個線上學習的知識庫;這種方式不但能提昇活動的品質亦能帶動整個社會創新能力的大幅提昇。

根據基金會的經驗在NPO組織的e化與創新過程中尚有其他的效益如下:第一是e化可以有效地協助NPO組織扁平化,即使專案活動量快速增加或志工人數爆發性成長,也能夠有效地運用e化平台達到良好的溝通品質。第二是透過e化的平台可以有效地累積活動經驗、資源、意見,協助所有的志工專業化的養成與經驗傳遞,並可以有效地抑止因為人事與志工流動所產生的困擾。

至於NPO組織在面臨e化與創新的挑戰中,有幾個成敗的關鍵因素必須深入討論:第一是針對尚未e化的傳統NPO,許多的人力消耗在事務性的行政作業上而無暇投入活動創新的過程,而NPO組織的領導人必須對於e化有清楚的了解,並能接受電子化作業方式所帶來的衝擊與尋求突破的方法,如提昇原人力工作內容,由事務性轉換為管理分析性或活動專業能力的培養。

第二是NPO如何才能有效地評估並引進e化人才,以協助NPO組織推動e化與志工使用e化的訓練課程。而對於如何判斷NPO所服務的對象是e化的早期、中期或晚期的使用者,如何協助使其能即早接受e化皆是必須設法解決的問題。

第三是在e化的過程中需要形成許多新的合夥關係,類似產業界中供應鏈的效應,政府、企業、學校、非營利組織、志工團體都必須要投入e化的事前規劃並達成最有效的資源配置,這樣才能充分的發揮e化的極大化效益。因此,大家是否能夠放下身段、成為合作夥伴,就成為NPO組織e化過程中最大的挑戰。

另外在發展過程中,如果需要國際化的發展,如何克服語言上的障礙?這也是e化過程中早期就必須考量的因素;在e化的推動前,NPO組織必須要進一步定位自己的角色,是自行開發系統?或是加入大型入口網站的成為入會網站?或是外包給其他專業組織開發?這些基本知識與判斷都是e化過程中必須面臨的學習與抉擇。

研華文教基金會在前面所建立的示範性模式、方案與經驗,不是一般的NPO組織都有這樣的條件與機緣,目前我們透過與青輔會合作推動的eNPO計劃,就是計劃成立一個eNPO中心,透過NPO自己的資訊志工與TIC100科技創新競賽中所挑選出有經驗的資訊志工來協助NPOe化, 以逐漸帶動台灣第一個NPO產業網站的形成,我想這對政府、研華文教基金會與NPO產業來說,將是一個全新的合作經驗與挑戰,期待在大家的鼓勵與共同的努力下能順利完成這樣一個公益的目標。
 
研華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蘇治華
1996年研華集團內部不斷傳出「運用資源回饋社會」的聲音,那時我正有緣與一群志工朋友從事兒童教育創新運動將近3年的時光,也恰巧擔任研華行銷顧問的工作。集團董事長劉克振先生委託我開始籌設基金會的任務,當時我們雖談及「產學合作應是一個可行的方向」,但對離開大學生涯已將近20年的我而言,這個領域是如此的陌生且無知。

愛是改變世界的力量(Love change the world)

1997年研華基金會正式成立,我秉持著「有愛就有力量」的志工理念,打聽到並開始贊助由政大企管系于卓民主任所推動的「企業經營摸擬競賽」及台科大電子系徐敬文主任所推動的「無線通訊技術競賽」;在斷斷續續的會晤中我們談到如何突破這兩個競賽活動的限制?於是「跨科系」讓商學院經營團隊與工學院技術團隊相互合作,營造一個全新整合團隊的學習模式驟然浮現,我們相信這種互動的效果將使學生們,從個自領域的虛擬「創新構想」,激發出更接近真實情境的「創新機會」;若進一步讓產業界專家與學術界教授相互交流及共同指導學生團隊,讓實務上的需求注入理論的演練中,將更有可能讓「創新機會」轉化為產學合作的「創新計劃」,甚至成為新事業的「創新方案」,讓學生由課堂中知識的吸收,逐步演化成具體能力的展現。我們從一個「愛」的公益理念出發「希望為我們的孩子做些什麼?」,由于卓民推薦了政大科管所的吳思華主任與溫肇東教授,由徐敬文推薦了台科大電子系的許孟超教授與陳柏奇教授,由我拜訪教育部周燦德司長、國科會郭允文專委及資策會展示中心與聯合報系公關室,在大家的參與及支持下,我們合作創造出TIC100科技創新競賽這個毫無商業色彩的中性名稱與第一屆競賽辦法,在第一年裡,發現進展超乎我們想像得順利與踴躍,也觀察及體驗到在過程中所呈現出的教育意義與創新價值。

真正的學習將打開心靈的智慧(True learning open your mind)

在TIC100一屆屆的效應擴大中,第一次接觸到人都會十分懷疑地探詢二個尖銳的問題,第一是「以年青學生的耐性,怎麼可能在長達八個月的競賽中堅持到底?」,第二是「忙碌的學校教授與產業專家,怎麼可能以業師志工的無償身份持續付出?」 首先整個競賽形成的主軸活動,完全模擬從「創意、創新到創業」三個階段性目標達成的真實情境,其中每一個階段,除了依實際需要提供不同的資源支持與協助機制外,更妥善規劃各種專長合作、人脈交流、自我檢測、現場發表與觀摩分享等跨領域互動學習的機會;每屆競賽過程中,我們透過網路與接觸中,鼓勵反映問題、即時討論、立即解決,我們將參賽團隊與業師視同真實市場中的顧客,提供一個動態且可以改變的競賽服務辦法。在這個競賽的深層價值中,我們逐步採用了四本帶給全世界深刻反省的大師精典著作,並當做每一項學習活動中的操作指南;第一本是Howard Gordner的七種IQ(多元智慧)、第二本是 Peter Senge的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第三本是Charles Handy的適當的自私(志工的哲學)、第四本是Bill Bolton & John Thompson的創業家(創業創新的角色與模式)。事實上,在TIC100的舞台上,每一幕展現時,皆呈現出三種角色的張力;一是學生團隊毫無負擔而大膽創意的各種方案,二是來自不同產業不同專長業師們無私的經驗分享與坦誠的問題質詢,三是世界級大師所編導的學習情境與劇情高潮,讓每一個參與的人在每一個階段充滿著夢想、緊張、興奮與智慧,所以在每一屆,由開幕到謝幕中,大家總是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句心底的話「我們都是來學習的」。

無私的貢獻讓這場競賽永不停止(Contribution is forever

有幸與來自不同領域的夥伴,共同創造與推動這個競賽,在我們的內心深處皆存在著一個奇妙的念頭,希望TIC100是一個充滿社會生命力且能自然成長的學習型競賽,所以在一次次的討論與反思的情境中,這是我們唯一不變的理念;也因此,我們一開始將競賽名稱訂為完全中性的「TIC100科技創新競賽」,就是為了讓更多組織或企業都能成為指導或合辦單位,以引入源源不斷的資源與業師。 有幾位共同打併的夥伴值得一提:在產業界方面,友訊科技李中旺副董事長、三聯科技林廷芳總經理、四零四科技林信琪總經理、數位聯合電信程嘉君總經理、普訊創投劉學愚協理、旭邦創投李柱信總經理、宏遠育成藍敏宗副總、貝斯育成黃建華總經理、皓樣科技楊士進總經理、崇貿科技王存孝副總、榮總陳正明主任、伊甸林錦川總幹事,工研院的張榮輝、郭秉宸、施煥旭、郭俊伊、柯敏錫,研華科技的陳贊鴻、林啟仁、蔡適陽、江順景、曾建中、林三容、林中琦、葉長泰等。在學校教授方面,則有政大的溫肇東、于卓民,交大的胡竹生、林盈達,雲科大的陳志遠、陳振燧,台大的劉深淵、詹國禎,台科大的邱榮輝、逢甲大學李宸生、東海的王本正、中山的蔡憲唐等。

愛、學習與貢獻讓一切成真(LoveLearning & Contribution make everything happen)

「愛」開啟熱情的源頭,「學習」是不斷成長的引擎,「貢獻」讓我們擁有達成願景的堅定意志。TIC100從創設至今,所有參與過的學生、業師或組織都是舞台上的主角,也都是舞台下的導演;祇要對「創新」有幫助,我們都願意放下自己的成見,祇要能扶植出下一代的青年「CEO」,相信大家都竭盡全力,如果說台灣還有第二次的經濟奇蹟,我想TIC100應是重要的力量之一。TIC100的起源來自一群人「希望能為孩子做些什麼?」的公益理念,目前大家亦以業師志工團的身份自許,我們這一路走來擁有一份難以言喻的「美好感覺」,大部份人也期待「願景的達成」,讓我們在這裡寫下並期盼更多人的加入與指導。

‧ 創新是可預見的未來(Innovation is Future)
‧ 台灣最有潛力的CEO在這裡(A+ CEO is here)
‧ 全球創業創新園地在台灣(Taiwan is the best place for entrepreneur
 
主辦單位: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撰寫人:蘇治華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感謝青輔會的邀請與安排,讓我有機會代表台灣參與行政院青輔會全國青年人力資源發展會議青年創業力引言報告;經過八年來在TIC100創新事業競賽及其他相關創業競賽與輔導課程的參與及推動中,讓我深深地體認到,創業就是就業最高的表現,也是經濟成長最大的動力。台灣在創業的能量上,過去二十年來在全世界的表現都令人引以為傲,而政府各部會在創業政策與環境扶植上的推動亦相當的多元及落實;但不可否認的是,由於目前全球化競爭與合作的大趨勢已經快速成型,我們需要在這世界性的變革中重新檢討與訂定更符合未來世界潮流的創業政策與方案。根據各方面資訊的顯示,有三個重要的全球趨勢已經形成:

一、創業環境方面:這十年來,全球的經濟板塊已有重大的改變,從過去企業對企業、產業對產業、國家對國家的競爭模式,已明顯轉換為以自由貿易的區域經濟、地方特色的產業聚落及全球性的企業體系的競合模式。尤其因為網際網路與無線通訊科技的普遍化與成熟化,已快速解構原來全球化競爭模式的水平式價值鏈,並重新建構出以全球資訊網絡為核心平台的網狀式價值鍊;這種全球性的變革,已逐漸產生各種創新型的事業模式與整合性的產品服務模式,並造就新興市場的快速竄起。

二、創業政策方面:大部分的國家都已經明白「創業精神」與「經濟成長」間有著十分緊密的關聯性,尤其在美加、英德、日本等幾個先進國家中都有非常清楚的創業政策與輔導措施;而具有區域性或世界性影響力的國際性組織,如OECD、APEC、EU、UN及OAS等更透過各種會議形式,快速達到經驗分享及焦點議題共識的具體方向。OCED對「創業精神(Entrepreneurship)」已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如下:「Entrepreneurship is the mindset and process to create and develop economic activity by building risk-taking,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with sound management, within a new or and existing organization.」及OECD創業精神落實在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主要貢獻效果,其研究結論如下:1、創造就業機會;2、刺激經濟成長、改善生產力及形成有價值的創新競爭力;3、改善貧窮狀況及增加社會發展機會。依據OCED的定義及貢獻效果的結論所形成的「創業精神發展指標(Entrepreneurship Indicators)」,已加速各國擬訂及推動有利於落實創業精神的各種政策方案。

三、創業教育方面:各種創業競賽與學程及新創事業育成與輔導的發展,已經成為全球普遍性的活動,在美加地區,如Bason、MIT、Stanford、Harvard及全美各大學,已有二十年大學生創業學程、競賽與新創育成的發展經驗;歐洲在英國、德國、法國、荷蘭、義大利、芬蘭等西歐與北歐各國,亦有將近十年的推動經驗;亞洲在台灣的TIC100創新事業競賽、中國清華大學創業大賽及新加坡大學皆有八年的相關經驗;其他如中歐、東歐、亞洲東協、中東及拉丁美洲等地區,目前亦如火如荼地開始推動類似的創業活動與競賽。尤其在美加地區,關於創業精神的教育,三十年來已透過非營利組織落實在國、高中生的日常教育中,而歐亞新興竄起的國家,如芬蘭、新加坡、韓國等亦開始推動國高中生具創業精神的活動。很明顯地,如何培養青少年具有創業精神將成為全球各國培養未來領導人的重點策略。

為使青年創業力的主題討論能有更清楚的思考空間,我在下列報告中將依照創業環境、創業政策與創業教育三大方向,提出焦點議題、台灣現狀及建議構想,以供與會專家學者作更深入的探討並提出具體的作法:

主題一、創業環境方面
l  焦點議題:如何在全球企業體系中產生創業機會?
1. 議題內容:全球性企業為了強化其創新的核心競爭力,多採取與外部單位合作方式,以保持持續發展創新型產品與服務的能量。
2. 台灣現況:以台灣為營運中心的全球性企業目前多以招募高級人才自行發展其產品與服務為主要方式,尤其缺乏與學校單位合作的機制,較無法長期累積多元創新的知識來源;另外,學校教授多以技術研發為其實驗室主要工作,參與研發的教授與學生,無法累積市場所需求的知識與經驗。
3. 建議構想:企業可主動邀請學校教授共同成立以企業未來市場導向的產品或服務的研發實驗室,以促成學校教授與學生能長期投入開發與市場密切相關的產品或服務以累積持續創新的實務經驗,將可強化師生創業的動機與成功的機會。

l  焦點議題:如何在具地方特色的產業聚落中產生創業機會?
1、議題內容:若要帶動地方經濟持續的發展,地方政府在推動地方產業聚落時,是否能確實主導並延攬專業人才投入為該計畫成敗的重要關鍵。
2、台灣現況:過去二十年台灣多以外銷及高科技扶植為產業發展的重點政策,地方政府少有參與的機會,最近幾年因配合國人生活品質的提昇而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及生活創意產業,因此地方政府已有實際接觸產業發展的機會,但因缺乏在地專業人才的參與,所以整體品質仍有向上發展的空間。
3、建議構想:針對地方政府在推動地方產業聚落相關的計畫推動時,應可邀請在地大專院校不同專業領域的教授與學生參與規劃與執行,除了能夠運用在地多元及專業人才外,並可孕育更多師生累積新興創業的能力與機會。

l  焦點議題:如何在扶植中小企業成長中,產生更多創業機會?
1、 議題內容:在全球自由貿易的區域經濟體系逐漸形成的環境下,中小企業將失去其競爭的能力。
2、台灣現況:由於外交因素,台灣困難加入各自由貿易區域經濟體系,所以中小企業只能外移至其他國家,以迂迴運用其他自由貿易區域經濟體系所產生的效益,對台灣而言,中小企業是經濟成長與就業機會最重要的基石。
3、建議構想:在全球水平式價值鏈解構中,政府可透過全球網的平台加速建立網狀式價值鍊,以提供各種具國際競爭力的新興知識型服務業的青年創業機會,如網站建構、整合行銷、產品設計、物料採購、流通服務、客服中心、智財管理、稅法事務、人才仲介等,並同時促成中小企業在全球化競爭中所需的各項專業且具互補性的服務夥伴的網絡。

主題二、創業政策方面
l 焦點議題:如何建構一個多元化的創業型社會?
1、議題內容:由於全球化的經驗互動,已形成各種不同價值觀的消費族群,也因此各國無不開始調整政策以滿足社會多元化的發展。
2、台灣現況:目前在各部會皆有推動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如高科技產業、傳統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知識型產業等;亦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別與文化,如老人、婦女、原住民、殘障團體、失業者及非營利組織等,提出各種不同的輔導與補助措施;又根據不同領域推出法人科專、學界科專、業界科專等獎勵措施與補助方案,但仍缺乏以落實創業精神為共同的核心策略平台,使所投入的資源能因應環境的改變,而達到不斷有效重組的跨部會整合效果,使得相關政策方案中的創新想法依然無法完全落實。
3、 建議構想:
a、 在產業發展政策中,應強化跨產業聚落交流所產生的競合能力,並帶動跨產業創新型模式的青年創業機會的產生。
b、各部會應調整既有的輔導補助政策,將部分資源轉向鼓勵能夠滿足不同的年齡性別與文化的消費者實際需求之青年創業機會的產生。
c、 由於各部會長期分別各自主導產業界、學術界以及研究機構的獎勵措施與補助方案,應規定申請單位提出事業計畫及合作方案以符合市場競爭的實際需求,並促成事業計畫成為內部創業或產學研合作創業的機會。

主題三、創業教育方面
l  焦點議題:如何整合現有的創業教育資源,以快速建構高品質的創業學程與線上教學平台?
1.議題內容:根據「創業家典型(Entrepreneur Types)」的研究,其分類是以創業家對「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傾向及承受度為依據標準,其分類與所佔人口比例如下:(1)Non Entrepreneurs 70% (2)Nascent entrepreneur 25% (3)Lifestyle Entrepreneurs 3.75% (4)Growth oriented Entrepreneurs 1.25% (5)Heroic Entrepreneurs < 0.25%。
2.台灣現況:台灣在競賽、學分、訓練及研討會,產官學研各界皆針對不同層次提出與推動各式不同的方案,但由於各行其事缺乏一整合性平台,無法形成經驗傳承、資源共享及品質提昇的綜效。
3.建議構想:建構一跨產官學研界的策略合作與資訊交流平台,以充分運用這些創業創新活動所累積的經驗、案例與人才,編列出一套標準創業課程及建構完整的創業智庫,並持續培養及認證具實務經驗的創業顧問師,以協助大專院校及政府與民間相關單位廣設創業課程及線上教學,透過創業教育訓練的普及,以建立台灣青年具備創業力所必要的知識基礎。

l  焦點議題:如何有效及擴大創業育成與輔導的能量,以提供青年創業所需的能力與資源?
1.議題內容:根據「企業成熟度(Enterprise Process Stage)」的研究,其可分為六個發展階段,依序為:(1)Ready Stage (2)Embryo Stage (3)Nurture Stage (4)Fledgling Stage (5)Take-off Stage (6)Corporate Stage。
2.台灣現況:在台灣創業育成上,偏向讓少數已創業的廠商進駐使用學校中較為低廉的場地及申請政府獎勵與補助的資源,缺乏提供青年學生及多數創業者所需要的創業服務與資源。
3.建議構想:
a、學校的育成中心應提供至少20%的創業資源與服務給校內欲創業的青年學生使用。
b、政府應鼓勵更多民間機構提供創業育成與輔導的機制,以協助更多欲創業及已創業的社會青年在創業發展過程中所需具備的能力與資源。

焦點議題:如何透過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強化具全球競爭力的創業教育?
1.議題內容:提升國內青年的國際競爭力與適應力,以強化其開創事業時所需具備之核心知能及所必備的能耐。
2. 台灣現況:由於目前台灣青年出國進修與工作的比例顯著下降,因此在全球化競合時代中所須具備的全球視野、文化適應力與國際實務等基本創業能力逐漸流失。
3. 建議構想:
a、政府應提供資源並加強鼓勵各項青年創業競賽與學程,以加強其與國際上實質交流與合作的效果。
b、政府應提供青年新創事業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平台,並強化各類補助方案中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再次感謝青輔會提供參與全國青年人力資源會議及擔任引言人的機會,希望透過這份心得的分享與初步的個人建議,能夠提供各界對於培育青年創業力上一個深入思考與重新規劃的角度,並希望透過大家共同的努力,一起建構出提昇台灣青年創業競爭力的希望藍圖。

如有任何思考不夠周全或文字不夠順暢之處,煩請諸位先進,不吝指教!

財團法人研華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國際創新創業發展協會副理事長 蘇治華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