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心欣採訪整理
TIC100緣起  散佈愛與貢獻理念

1996年研華集團內部不斷傳出「運用資源回饋社會」的聲音,研華科技的大家長劉克振先生依據「以人為本」的精神,1997 年四月設立財團法人研華文教基金會,承載著研華人感恩回饋社會的心情,積極推展「以人為本的知識創新運動」,以舉辦高等科技教育活動為會務發展的參考指標。由於當時談及「產學合作應是一個可行的方向」,1999年創立了TIC100創新事業競賽(Technology    Innovation Competition)為發展指標,研華企業正派經營的理念與公益形象也因TIC100而深植人心。

TIC100是一個以創業學習為核心理念的學習型競賽,主要建立一個以大專青年技術團隊與管理團隊相互配對的學習型競賽,透過合作取代競爭的模式,目前在台灣已成功舉辦七屆競賽,有來自75所大學 8300位以上青年學生參加競賽,其中三分之二是碩博士生,每年更有250位企業界與學術界的專業志工投入競賽輔導工作,已催生一個全面性的創新創業教育的產業;其中,今年TIC競賽走向國際與APEC結合更是一項創舉。

「企業公民」是指一個企業將社會基本價值與日常經營實踐、運作和策略相互整合的行為方式。具有追求利潤和回饋社會的雙重性格,肩負著相對應的商業責任和社會責任。「企業公民」是企業基業常青的必要條件,僅僅逐利的企業不能長久,唯有具備理想與熱情的企業,才可能永續經營。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員工是企業價值最早接收者與傳遞者,所以由內而外發展的企業文化,公益之路才走得深入。

在這其中,研華人所扮演的角色,除了基金會一肩挑起競賽行政業務,許多高階經理人、研發團隊成員陸續默默耕耘在擔任業師的角色,負起指導青年學生的責任,也由於研華企業文化熱心公益,在競賽中,往往吸引兼具理想與熱情、技術與理論並重的學生加入研華。這個活動在激發學生創意的同時,也可以找出創意的人才,不少站在舞台上發光發熱的年輕CEO都表示,TIC100是一種激發潛能、促進競爭力的學習模式,而願意提供平台的研華,則是他們最嚮往進入的企業。

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表示,TIC100運作模式是具前瞻性的人才教育培訓計劃,「創意、創新到創業」三個階段性目標達成的真實情境,參賽學生學到的是科系間的異業交流,學習管理團隊和技術團隊間的磨合,但是,我們希望成就不僅於此,希望能夠抽高思維層次,由產業界主動介入輔導團隊,成為新一代虛擬的實驗室團隊,組織靈活,創意無限,讓產業界能有規模的贊助團隊並進行指導,走向更明確的產學合作方向,在合作中同時也磨練新一代人才的國際經營與管理的能力與視野,我們希望能服務社會,達成企業公民的願景。

研華基金會執行長蘇治華表示,我們從一個「愛」的公益理念出發,用「希望為我們的下一代做些什麼?」的理念求進步,七年來研華以及TIC100努力耕耘的價值,在今年被提升到國際的層次與規模,榮獲承辦APEC-TIC100 Conference 的主辦權,台灣藉由研華企業的民間組織加入APEC會員體,希望這種「無疆界」的青年創業競賽分享模式,能為世界每一個角落的人分享,藉由「協同並進」,創造下一個世代的世界變革,我們真誠地期待,研華早日將累積的公益經驗與成效,散播到全球的華人社會及世界每一個需要分享的地方。 

培育青年競爭力  TIC100體現研華公益形象

「在TIC100裡,絕對的輸贏並不存在………」勇奪第七屆TIC100創新事業最佳CEO大獎的台大經濟系學生康子苹,在頒獎台上激動落淚。雖然哽咽,康子苹準確地勾勒出所有參加TIC100的青年學子們的輪廓,「TIC100教我們的是,過程永遠比結果還重要,因為成功永遠是留給堅持到最後一秒的人。」TIC100因為一個簡單的想法,因此而偉大,這七年來,堅持公益回饋的理念,培養出數千名技術與經營管理人才,為社會持續創造了競爭力。

甫於8月21日剛落幕的第七屆TIC100創新事業競賽,包含創新事業商展、總決賽簡報、全球知名企業CEO論壇、頒獎典禮以及前瞻趨勢演講等精彩項目,首度締造了800人參與的紀錄;而擠進決賽的近200名學生裡,有機會在APEC會議來訪的13個會員體代表前,作跨國際的專業簡報。研華基金會執行長蘇治華表示,今年競賽要求較往年嚴格,不但要求參賽團隊繳交客戶與業師簽名的訪談紀錄。同時,TIC100今年還首創「線上商展」,每團隊都必須繳交線上網宣以及動態多媒體廣告短片。

學生的創意發想充滿新意,比如:車子會主動幫駕駛人測試安全距離,電燈聽到主人的聲音就自動打開,網路電纜可以代替保全替你看家,天線綁在手上即可接收訊息,就連自己體內的脂肪也有別人替你製造。這些創意不只是廣告,在TIC100創新事業競賽中,你可以真正看到這些充滿創意的新產品,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們都是學生製造。

除了國際化的全球視野與實務競爭力十足之外,今年參賽學子最大特色就是垂直整合能力大幅提升。台灣向來在垂直產業知識(vertical domain know-how)方面比較弱,以前都只能做OEM,但是今年學生作品顯現出品牌創造與產業垂直整合能力,這證明了中華台北學生找對了創業方向,從學生迅速調整腳步,看準潮流的特色,也一向領導著業界,相信學生垂直整合產業能力的眼光將能引領台灣從代工邁向自創品牌的層次!

蘇治華指出,進入多媒體世代,視野不再有國界限制,從今年開始TIC100藉著承辦APEC會議要與國際接軌。不論是會議簡報或是線上商展,學生們皆以英文準備,考驗學子向國際發聲的能力與膽識。蘇治華指出,這些通過決賽考驗的學生,具備高度就業與創業競爭力,就是現在業界最渴求的e-marketing人才,也是台灣要邁向世界舞台所需要的國際化人才。

TIC100從零到有,從A到A+,是因為研華科技對公益活動的支持與投入。以一民間企業捐贈的基金會,可以承辦到國際級的APEC會議,動員APEC的13會員體前來觀摩交流,明年並進一步舉辦跨國性競賽,對一個民間企業公益形象是莫大的肯定。國科會副主委廖俊臣在頒獎典禮上笑談:「如果我們全國企業界都可以像研華科技這樣熱心公益的話,我們政府就可以省事很多。」而這一切,都要感謝研華科技所有同仁的支持,以及研華願景推行「以人為本」默默耕耘的努力。

「能來參加TIC100的學生,是幸福的」國科會主委吳茂昆進一步解釋,獲得業界成功人士無私的傾囊相授,並且提早和跨領域的人進行溝通,這樣的學習其實不輸給一個學位可以給予的。主委鼓勵年輕人看到利基就創業,因為那樣符合知識經濟的精神,就算沒有投入創業,記得把創新的精神帶到產業界去,因為正是那樣的精神,讓一切都變得可能。

以下是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 在TIC100與青年學子分享的經驗談

典範轉移  學生作品趨勢現商機

劉克振口述  吳心欣、楊智捷採訪整理

七年來,我在TIC100看到一些潮流,我個人認為,學生對潮流的敏銳度領先業界三年,由眾多學生團隊看出產業的趨勢,每一年都逐步演變,像今年就看到一些數位內容、多媒體、生化醫療、文化創意這些未來主流需求領域,我自己從TIC100得到很多收穫,在和年輕學生的互動上面,也重燃對產業和創新的熱情,這樣的創業學習平台對我來說是種很好的學習。

大勢不可違,隨波不逐流

歸納參與TIC100七年來的觀察,我認為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大勢不可違,隨波不逐流」,這就是一種典範轉移的概念,典範轉移的困難就是在於它並不那麼明顯,它可能會有反向的現象,看清楚典範轉移是我們在營運模式裡的第一個觀念。

從1983年到2003年間是「PC時代」,整體產業環境的特色是「全球標準、水平分工」,所有東西都是標準化,滑鼠、monitor、主機板都長得一樣,千千萬萬的公司在這個電腦產業,然後互相丟在一起還是可以用,在這樣的觀念下,其經營邏輯乃是聚焦在技術上的突破,然後設計新產品,接著把量做出來再賣出去,其主流市場就是全球統一的PC市場。

不過,近年潮流又再度改變,成為「服務時代」,如同施振榮先生所提「現在和未來是科技服務的時代」,但不再是水平分工,也不再以科技化產品或技術為核心,而是一個以顧客為核心的產業,也就是要專注於目標客戶的需求,擺脫從前「Tech driven」的模式。

現在是一個產業典範轉移的關鍵期,必須重新啟動遠景的力量,我看到很多TIC參賽同學鎖定目標顧客都做的不錯,但是用服務業的心做的不多,那是因為現在年輕人都是生長在一個製造業當道的台灣環境下,所以我們提供的環境和教育實在對學生有責任,但學子首要了解「大勢不可違、隨波不逐流」的道理。

從A到A+

新創事業的經營模式非常的多,包括兩千年的「.com」達康泡沫模式,以及從A到A+的模式;這兩個模式極端不同,我比較推崇A到A+模式,我也認為達康泡沫模式是一種錯誤的方法,它在網路公司泡沫化以後也被證明是一個錯誤模式。所謂的達康模式有三個特點:第一,提出快速的成長計畫,吸引風險資金來投入支持積極的擴充,第二個特徵,相信突破容易帶來快速的業績成長與獲利,第三、以一舉成功的利益為財務遠景。

而從A到A+模式的特色是,第一,以人為本、以願景與熱情來吸引投資者,它的出發點和達康模式完全不一樣,出發點不對,後面就是步步皆錯;第二,相信熱情專注,第三個最重要,就是目標客戶的滿意。這三件事情終將帶來成長與獲利,跟剛才的情況完全不一樣。第三點以價值所在與熱情實現遠景,這裏面好像沒有提到會賺多少錢,我想《從A到A+》裡的書也這樣說:卓越的企業不以獲利為公司的根本目標,這違背了很多教授和企管專家的說法,卻是我經營企業的心得。不是不要獲利,是獲利是A到A+的結果,不是目的。過去幾屆TIC 100得到冠軍的團隊很多都是拜訪了目標顧客,而且有了合作意向,將他們的需求納入創業計劃之中,就是一個從A到A+的模式。

參與TIC100七年以來,擔任業師評審已累積了相當的經驗,我個人歸納學生得獎團隊的特色,第一,大多數得獎團隊本身技術能力已臻成熟,多在學校研究室開發多年,第二就是,這些BP都有非常清楚的market focus,可以在市場專業明確的被應用。第三點就是,大多數學生CEO在簡報能力都不輸企業員工,邏輯、經驗、台風加上自信,只要選對產業、選對創業夥伴,未來發展大有可為。

我個人希望,未來TIC100的發展,可以往「產學合作模式」邁進,因為產業釋出的創業題目往往是更具深度的,延續發展下來可以充實國家競爭力。當然,「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希望未來獎項分配可以更平均分配,成為生醫、科技與人文各種產業的搖籃,當然也希望能帶領研華同仁能繼續支持與投入,為社會國家發展盡一點棉薄之力。

Comments are closed.